焦点新闻

人民长江报 | 支撑“生命补给线”的水文力量

来源:机关党委 时间:2022-07-13 作者:熊莹 朱俊君 编辑:杨杰

人民长江报.jpg


支撑“生命补给线”的水文力量

□本报通讯员 熊莹 记者 朱俊君

2022年7月7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这条连接三峡库区与汉江的“生命补给线”,从三峡水库引水至汉江丹江口水库坝下补水、进而扩大总干渠向北方供水规模,承载着南水北调中线沿线以及汉江中下游人民的殷切期盼,即将担负起完善国家骨干水网,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历史使命。

这座静态投资近600亿元的巨型工程的背后,有一群长江水文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以精准筹划的举措、稳扎稳打的行动,在多点发力、步步为营的星夜兼程里,朝着时不我待、一往无前的既定目标,为工程前期工作提供了关键可靠的水文设计基础支撑,贡献了坚强有力的水文力量。

力克万难 拼出水文速度

2014年12月12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京津冀豫缺水难题极大缓解。优良水质深受受水区人民喜爱,用水量逐年递增,输水量屡创新高,供水水源地位在短短7年间由“辅”变“主”。

为增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调水量和提高供水保证率,防范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短缺风险,长江委从保障国家水安全战略全局出发,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既定目标,致力于国家水网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

2017年4月,水利部批复了长江委编制的《引江补汉工程规划任务书》,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2019年11月18日,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后续工程和水利建设等工作,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进入快车道。

“作为工程可研阶段的重要基础,长江委水文局负责水文外业测量和水文分析设计工作。”长江委水文局副总工程师陈剑池介绍,在工程可研阶段,水文分析将提供工程设计所需的气象、径流、设计洪水、施工洪水、泥沙、水位流量关系和水情自动测报等水文成果,对工程规模、后期施工方案确定等工作,提供至关重要的水文设计依据。

然而,引江补汉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任务重、时间紧,2019年底提出的可研工作大纲中计划的工作周期仅半年多一点,工作周期之短,在国内重大水利项目中少见,与之相类似的重大工程,编写项目建议书阶段工作周期4年、可研阶段工作周期2年。“水文作为基础前置工作的定位,就注定了我们的工作周期更短、任务更重。”陈剑池说。

2019年12月,长江委全面启动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水文局相关的内外业工作紧锣密鼓全面铺开。但没过多久,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整体工作安排,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工作周期更是雪上加霜。

面对重重困难,长江水文人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担当。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疫情影响,长江委水文局紧紧抓住内业工作,咬定目标不放松,创新工作方式,采用网络会议、远程办公等方式持续开展分析论证工作,确保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不断档,并充分做好外业复工复产的准备。

2020年4月,疫情刚一好转,停滞了3个月的水文外业测验工作便立即启动。长江委水文汉江局、三峡局成立专班,连续作战,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相关测量、调查和成果整编工作。

夜以继日,分秒必争!2021年8月,一份沉甸甸的水文分析报告如期提交,长江水文人用智慧和汗水,赢得了与时间赛跑的胜利。

团结奉献 书写水文担当

2020年3月底,新冠疫情的阴霾还未散去,有这样一群长江水文人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奔赴工作岗位。

“我们是在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后,长江委最早复工的那一批人。”回忆起2020年初那段时间的工作,长江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冬英无比感慨,“尽管心里还惴惴不安,但是忙碌的工作让我们没有时间想那么多。”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通过网上办公和前期相关工作积累,引江补汉工程前期水文分析依然稳步推进,但受限于资料收集不全、人员沟通不畅等问题,相关工作进度明显滞后。

为了把失去的时间赶回来,长江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中心在保证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临时闲置的办公室,最快时间实现全员到岗。复工后,每个人都铆足了劲,用心中的责任感战胜了对疫情的恐惧,让加班成为常态,把坚守当作责任,全身心投入到水文分析工作中去。

与此同时,水文外业观测工作也同步开展。2020年4~6月,长江委水文汉江局、三峡局克服防疫期间生活、交通不便等困难,加大人员、设备投入,多项目统筹安排,分组突击,加班加点延长有效工作时间,多措并举抢进度,提高了外业勘测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获取一手水文测量数据,水文技术人员,或在高山绝壁下测量,或在冰冷溪沟内测流,或涉险进入陡峭的深山……有时因冒雨涉水作业,测员们冻得浑身发抖,全身上下被雨水湿透。出一次外业测量,大半个月不回家都是常事,徒手登山、蚊叮虫咬、风餐露宿成为家常。他们用脚从乱石、荆棘、陡坡中辟出一条条道路,一步步书写下“担当”二字。

作为可研阶段水文勘测(交叉河流水文勘测)项目现场负责人,长江委水文汉江局河道勘测中心郝金义看到引江补汉工程开工的消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艰苦奋战的60个日日夜夜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我印象最深的一天是4月20日,连绵的阴雨已经下了几天,由于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测量一直没有中断。”当天是个难啃的骨头,中咀子支洞口断面在深山峡谷里,没有路可以到达,测员们徒步涉水一个多小时才走到断面。断面两岸地势陡峭、山林茂密,加上连日不断的雨水,地上十分湿滑,根本站不了人。“我们把安全绳的一头拴在腰上,另一头用钩子勾在树上,不断往陡峭山崖攀爬,衣服挂破了,全身也都湿透了。我们没有歇一口气,一上午完成了断面测量工作。”郝金义说。

仅仅3个月时间,水文外业观测就完成了取水口工程上下游12公里河段水下地形测量,丹江口坝下9.5平方公里的河道地形测量和干支流26公里河段的1/2000河道地形测量。比选线路上开展了支洞布置调整前后42个断面的横断面、水面线、历史洪水调查等作业;设流量观测大断面18个,临时水尺16组,观测水位、流量,并进行了泥沙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于在特殊时期,奋战在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内外业战场的水文人们,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他们用毅力与干劲,以双脚丈量高山远路,用实干诠释水文担当。

严谨务实 雕琢水文匠心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是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对于完善国家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坚持科学论证,绝不放松对成果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是长江委坚持“科技立委”的要求,也是水文局科学严谨的一贯作风。

长江委水文局高度重视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在工作开展之初,长江委水文局局长程海云就对成果质量和进度明确提出要求。自任务开展之时起,连续两年将其列为长江委水文局重点督办事项,局领导、分管副总工定期过问工作进度。每项工作成果都必须按照质量管理标准,经过层层校核、审查后才提交。

“工程取水规模确定多少合适,这个问题是工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回答这个问题的其中一项关键数据,就是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长江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长江介绍说,在分析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量时,需综合考虑各时期不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分年分项还原,采用累积、差积、周期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论证长短径流系列的代表性,保证设计成果质量。

据统计,长江委水文局共完成3条比选线路共计约30余个断面的径流分析,基于线路优化、方案调整,开展不同设计需求下的水文设计,完成输水线路上施工支洞、渣场、交叉河流等断面100余次设计洪水分析计算,相关断面50余次水位流量关系分析拟定,以及有关断面施工洪水、泥沙等成果。并编制完成水文分析专题报告和可研报告的水文篇。

面对引江补汉重大前期任务,在水利部、长江委的坚强领导下,长江水文人秉承优良传统,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科学论证,交出一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答卷!


责任编辑:熊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