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

水文汉江局深化水文巡测管理之我见

来源:水文汉江局 时间:2018-10-15 作者:廖长路 编辑:汉江局网管

2016年,水文汉江局在襄阳、丹江口、十堰3个分局全面开展巡测管理。3年来,在完善水文管理机制、优化水文测报方案、整合人力和设备资源、提升水文测报能力、加强新技术应用、提高工作效率、服务经济发展以及解决职工困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是,我们在大力推进巡测管理的同时,又给长期以驻测为主的测站管理和水文监测技术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包括测站边缘化、管理空心化以及基础设施和测验环境的安全管理问题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水文业务范围的拓展、涵盖专业的延伸,对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工作中“人员紧张”的问题时有出现,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导致一些正常的工作不能按期完成。

应该说,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带来的不适应,也有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晰带来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水文局“四个水文”发展这个中心,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功效,不断推动水文巡测管理向纵深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巡测管理方案

其实,水文测站从驻测管理转变为巡测管理,当初我们要求更多的是在确保水文成果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强调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测验管理方式的转变,而对人员、岗位、职责、考核等,还处在且行且改的过度阶段。进一步明确任务分工、岗位职责以及实施“正儿八经”的考核、奖惩,优化完善水文巡测管理方案,挖掘制度潜力,是深化水文巡测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进一步完善分局组织结构

为了推动巡测管理方案的实施,建立以测站为基础、勘测分局为建制的巡测管理模式,确保过渡期的相对稳定,我们有意忽略了干部管理和职工岗位管理这两个相对敏感的问题,采取自然过渡的方式。即除了分局班子成员按照上级要求任命外,其他有关人员继续保留原站长级别。经过近三年的运行,个人认为从有利于年轻人的锻炼、成长、培养,有利于在岗干部充分履行岗位职责来讲,有必要在干部管理上往前走一步——完善分局内设机构。

就汉江局各分局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巡测方案设计时,我们按照管理任务划分,在分局内部设置了测验科(负责外业测验)、整编科(负责内业资料整编)、设备信息科(负责设施设备检维修及水情报汛)和综合科(负责后勤)。测验科下设若干巡测组(按片区和工作量来划分)。“科长”由分局班子成员兼任,巡测组长由原来的站长“转任”(当然这里的“科长”、“组长”的称谓只是内部粮票。组长的待遇还是原来的“站长”待遇不变)。

从近三年分局的运行情况来看,总体上还是平稳的、有效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开展巡测管理的效果。但是也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新招入岗的年轻职工除了在技术上能得到基层岗位锻炼外,在管理上却缺少锻炼机会,难免让“性急”的职工“看不到希望”;二是个别“老站长”由于自身岗位(身份)的变化,特别是因为管理模式的改变导致考核机制也从过去的对测站站长的考核变成了对分局的考核,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老站长”们积极性的发挥。

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让“老站长”发挥好技术和经验优势,让年轻职工能感受组织的关怀,建议在分局设立“合法”的组织机构。即让现有的“科”合法化,分局班子成员不再兼任科长,从“老站长”和年轻人中选拔担任科室负责人,这样既能给他们搭建能力展示的平台,又能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还能完善分局作为一个副处级单位的组织结构。假设以分局为建制,取消测站站长编制,那么一个分局可能就只有三四个干部编制了,不久的将来大家都变成了“老干部”,十分不利于年轻人在基层的锻炼培养。组织结构牢,干部资源强,水文行业才会强。

三、进一步明确分局管理事权

汉江局的巡测管理还处在“发展中”巡测管理阶段。在分局的事权的划分上还有待进一步明晰。要强化“人在分局,心在测站”,要变“边缘”为“中心”,变“空心”为“实心”。

四、进一步加强水文技术创新

汉江局测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长期以来,陡涨陡落的水文特性和落后的交通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巡测管理的开展。近些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水文局“118”自动报汛、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以及水文信息化建设等重要项目的实施,为开展水文巡测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进一步加强水文技术创新,为巡测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一是要充分应用新技术新仪器来解决受涉水工程影响的水文测、整、报问题;二是要对已经实现间测的水文项目加强分析研究,在确保成果质量的前提下,提出延长间测期的方案;三是通过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来解决巡测期间现场水位项目的比测和测验环境的安全监控等问题;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特别是服务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流域试点的需要,以黄家港、清泉沟水文站为代表的具有水量分配监测功能的水文站,由于用户需求的变化,对水文测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的行业技术标准要求的精度相对于用水户的期望值明显偏低,需要我们在流量单次测验精度、流量过程控制精度以及报汛精度等方面加强研究,且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完善相关技术标准。

责任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