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属单位

三峡水文青年共话成长

来源:三峡局 时间:2024-04-25 作者:党群办公室 编辑:胡名汇 龙雅馨

青春奋进正当时,不负韶华争朝夕。水文事业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奋斗,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以访谈形式,跟随长江委水文三峡局青年代表的脚步,共同“青”听他们的成长心声——


李秋平,1987年9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1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水文及水资源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三峡局水情预报室主任,曾获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任务嘉奖、宜昌市新时代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带领三峡局水情预报室获长江委青年文明号。

李秋平.jpg

1.您是如何看待“等靠要”现象的?

李秋平:“等”是期待别人帮忙解决问题,“靠”是过度依赖他人的支持和资源,“要”则是向他人索要所需的东西。这种心态主要源于缺乏自信、独立性和责任感。

这种心态对个人及单位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一方面习惯性地等待、依赖和索要时,就可能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单位的发展是大家分工协作共同经营的,如果一部分人存在这种心态,则会给另一部分人带来额外的压力,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和谐发展;此外,若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会明显降低整个单位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职工在面对问题时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等待时间来消磨、依赖别人来处理、向上级要方案”。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引导等方式,帮助那些习惯“等靠要”的职工逐步改变心态和行为模式,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2.您目前遇到过印象最深的一次挑战是什么?就水文分析而言,您认为还有哪些值得关注和强化研究的方向?

李秋平:在业务生产与项目研究过程中,确实会遭遇许多难度不一的挑战。其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项目,是宜昌市建投三水厂的2个涉水论证评价项目。该项目的难度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时间紧迫,要求半个月内完成以保证项目顺利开工;二是资料收集困难,新的项目需各方面从零开始收集和分析数据;三是经验欠缺,在此之前没有承担过此类型项目,需边学边做;四是审查压力大,质量要求高。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项目负责人首先组建了2个项目组,明确了主要成员并进行了分工,建立了畅通的沟通协作机制,确保资料及信息畅通;其次,积极加强对外沟通联系,保障各项流程顺利进行;最后,调动资源为项目组提供各方面的保障。通过努力,最终按时完成了项目并取得了批复,受到业主高度好评。过程中,我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几乎每晚加班至凌晨2点,那段时间全部精力都在这个项目,且2次被专家严厉批评,内心也很崩溃,但我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从水文分析的角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向值得关注和强化研究:一是实时预报与预警系统的研发;二是多源数据融合的模型计算分析。


黄童,1986年11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三峡局河道勘测中心副主任,主持中心工作。曾被授予长江委优秀共产党员、水文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07 黄童.jpg

1.在您印象中哪一个项目遇到的难度比较大,是如何克服和解决的?您认为目前还有哪些值得关注和强化研究的方向?

黄童:在业务生产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印象中《2015年山洪灾害调查项目》遇到的难度比较大,当时,项目外业测量工作已于9月份结束,但是由于在数据计算分析和专题图制作方面内业整理经验不足,进展相对较慢。在临时被领导派到汉江局进行了三天短暂的学习后,对山洪灾害调查的数据计算分析和专题图制作流程和方法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但是还没能完全吃透。回到单位后,我立刻购买相关书籍进行针对性学习并利用秭归县的实测数据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遇到了程序运行突然报错、图形比例不正确、注记相互压盖等诸多问题和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并没有退缩,虚心请教专家,花费了大量精力在查找解决方法,常常加班摸索到深夜12点,难题逐一被攻克。经过近一周的反复试验和学习摸索,终于完全掌握了山洪灾害调查的数据计算分析和专题图制作方法,按时完成了当阳、兴山和秭归三个县的内业数据处理分析和专题图制作任务。

目前,在河道测绘领域大力推广卫星遥感、5G、网络RTK、无人机、无人船、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外业测量的效率大大提升了,但对内业数据处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如何提高内业数据处理效率和成果质量是值得关注和强化研究的方向。

2.对于三峡局青年人才的培养,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和希望?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将至,您有什么想对单位青年职工说的吗?

黄童:三峡局为年轻人的培养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只要你足够努力并能做到勤学、善问、笃行,就能快速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建议年轻人一定要守纪律讲规矩,工作中务必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不要怕吃苦,不要斤斤计较。

节日将至,首先祝大家节日快乐!想对各位青年职工说的是:只有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水文职工;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技能,敢于创新,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只有奋发上进,心怀感恩,甘于奉献,才能加快推进三峡水文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田苏茂,1987年7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现任三峡局宜昌分局副局长,主持分局工作。曾被授予长江委“最美一线职工”、长江委长江防汛抗洪先进个人、长江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田苏茂.jpg

1.结合自身经历,从水文新兵成长为(单位)部门负责人,您是如何适应角色转变的?

田苏茂:就我个人而言,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多大道理,也许就是一句话——脚踏实地、勤学肯干。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水文站,之前有人认为水文站待久了,年轻同志会丧失斗志和工作热情。对此我的看法是无论环境情况如何,主观因素更为重要。当一个人对工作怀有无限热情的时候,会自发地开展学习、创造、主动完成任务,更快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部门、单位的中流砥柱。在担任宜昌分局负责人后,自己的管理能力越显不足,于是我主动调整,从单纯技术型干部不断摸索学习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因此,我认为工作的需要、领导的期盼和单位的要求会让你自觉去适应自身的角色转变,逐步成长为生产管理的“多面手”。

2.近年来,我局比学赶超氛围浓厚,在强化团队合作,提升协作能力方面,您有哪些思考或者方法?您认为管理好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什么?

田苏茂:俗话说,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团队总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团队内每一个成员的努力,从基层生产部门来看,加强人员交流、提升技能共享水平是强化团队能力的关键。我建议可由管理部门牵头,各生产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或借由某项综合性任务,各部门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理论实操学习,比如最近开展的山洪灾害影响评价复盘,单位积极组织,各部门派兵遣将,在确保项目顺利完成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大家的跨专业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要管理好一个团队,每个方面都很重要。首先要有足够宏大且能够实现的目标,其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有人要凝心聚力奋发向上,在业务实际工作中夯实自身技术技能本领,形成良性竞争或互补。另一方面,团队负责人也要积极发挥引领带头作用,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好团队各方面工作。


胡琼方,1993年5月生,中共党员,201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三峡局科研室副主任。曾获水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水文局创新论文征选三等奖等奖项。

07 胡琼方.jpg

1.您是如何看待“躺平”现象的?

胡琼方:在当下社会环境,“躺平”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社会压力和竞争时的一种心态和选择。诚然,直接“躺平”可能暂时缓解了个人的压力和焦虑,但从长远来看,它将阻碍个人的成长,而当下的困难也并没有因“躺平”而真正消失。现代社会压力大、节奏快,我认为“躺平”只能作为一种暂时的情绪宣泄,终究还是要回归到工作与生活,或许将“躺平”作为一个中转站,调整心态、积蓄力量、思考与修正自己接下来的道路方向,才是最终对压力、对挑战的有力消解。

2.您认为科研成果转化有哪些可以重点关注的环节?目前还有哪些值得强化研究的方向?

胡琼方: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我认为青年职工应该重点关注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市场需求的对接。选题时,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同时也要考虑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与市场的对接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参加行业会议、与相关企业合作等方式,了解当下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数字孪生流域是现在行业热点,我认为与之相关的水文规律研究、水文监测支撑等都是值得强化研究的方向。


李腾,1988年5月生,中共党员,2014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三峡局河道勘测中心主任工程师。曾被授予长江委技能人才大奖、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01 李腾.jpg

1.作为“李腾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您是如何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技术创新的?有哪些最新的成果吗?

李腾:近年来,技术创新主要是依托三峡局的生产业务和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推广开展的,目的是做到既能保证成果质量,又能提高作业效率,节省人力成本。我们的创新团队目前主要关注两点:一是新技术新设备怎么用才能提高作业效率,二是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此外我们还重点关注当前无法满足测量精度要求或生产需求的技术手段,加强专项研究与攻关,努力培育新的科技创新点。

近几年,我们大力研究探索新技术手段,致力于发掘高效集约的新兴测量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传统基准站架设已基本被CORS测量替换,陆上人工接触式测量逐渐被无人机、船载激光等手段替代,后期三维水道观测技术将有望替代水位站布设、人工水位观测等传统方式。此外,今年创新工作室还以水文局科技创新项目为依托,在三维数字模型构建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与探索。

2.在工作中,您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项目是什么?您是如何应对的?

李腾:就近期来说,支流地形项目的难度最大,自2011年之后支流已经十几年未施测地形,支流内部尤其尽头区域条件不明,加上任务重工期紧,难度很大。在2023年单位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完成属实不易。为了在确保精度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作强度,减小作业风险,我们先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提前对支流控制进行整理,计算多套转换参数,用CORS测量代替架设基准站作业模式;比如,提前进行船载三维激光和机载雷达等新技术比测试验,陆上基本以新技术代替了人工RTK测量;比如,采用无人船对支流尽头天然河段及堰塘区域补测等等,各作业组相互协调、互相配合,顺利完成了外业资料收集工作。

对待工作中的难点难题,我认为首先要区分任务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遇到重点难点问题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多跟经验丰富的前辈同事商量沟通,遇到技术难题多向内部、兄弟单位及高校专家学习请教。


王玉涛,1990年7月生,2012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现任三峡局黄陵庙分局主任工程师。曾获第二届长江委青年“创新创效创优”竞赛活动三等奖,水文局第三届科技论坛优秀创新论文二等奖等奖项。

王玉涛3.jpg

1.您是如何看待专业成长与单位发展的?

王玉涛:专业成长与单位发展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对于职工和单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专业成长是单位发展的重要保障,职工在专业领域的不断提升和成长可以为单位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竞争优势,促进单位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单位的发展壮大也为职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平台,实现个人发展与单位利益的双赢。

2.在业务生产与项目研究过程中,您是如何化解工作压力与研究压力的?

王玉涛:在生产工作中遇到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一般我会认真查找问题根源,向单位老前辈们寻求帮助,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工作事项越多,出现问题的几率也就越大,也就更加需要心平气和的心态才能应对。通常我是这样化解压力的:一是合理管理时间,通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优先事项,合理规划工作时间,确保高效完成任务,减少压力来源。二是加强沟通与协作,积极与同事沟通合作,交流问题与想法,共同解决工作难题,减轻个人压力。三是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工作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余可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