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水利报】罗兴:守护长江的“尖兵”

来源:中国水利报 时间:2020-12-15 编辑:钟兮

罗兴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_副本.jpg

罗兴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本报记者 周妍 李爽 特约记者 周明)11月24日,冬日暖阳,晴空万里,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近250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带着自信的笑容、踏着铿锵的步伐步入人民大会堂,他们身上闪耀着实干奋斗的标签,他们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的奔跑者、追梦人。

戴上精致的奖章,披上鲜红的绶带,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汇聚在一起,一片“星”光闪耀。这其中,就有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长江委长江工会副主席(兼)、长江水文中游局副局长罗兴。

当晚,载誉归来的罗兴回到水利部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处级干部进修班,与全班同学分享水文工作中的点滴故事和亲临颁奖现场的激动瞬间。真诚的讲述,感人的事迹,赢得一片掌声雷动。罗兴说:“全国先进工作者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信任。干了水文这行,咱就得一辈子干好。”

练“不惰”匠人

罗兴在参加工作后从最基础的水位观测员干起,到泥沙室分析员、外业组长、内业组长,测站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干过,而他的这股学习和钻研的劲头也发挥到了水文工作的各个岗位。他用自己十余年的努力工作践行着心中的“工匠精神”。

2006年,刚参加工作的罗兴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主动给自己“加码”。白天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要求参与更多的工作;晚上,在办公室翻阅从学校带来的专业书籍,寻找白天工作的理论支撑;周末,一个人拿着仪器,在办公区院子里、大堤边、趸船上,一遍一遍地操练。

为了摸索一款新仪器的使用方法,罗兴将仪器随带光盘中的英文用户指南,对照着英汉字典,逐字逐句翻译成了一万多字的中文说明书,边翻译边推敲边琢磨边试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罗兴和同事终于掌握了该仪器的使用方法,大大提高了流量测验效果。依托技术创新成果,目前螺山水文站已经由当初的8人全年驻守,每年测流100次以上的连时序测站,过渡成了汛期驻守,枯季巡测的单值化测站。

2007年10月,入职刚满一年,罗兴作为长江委3名选手之一代表长江委参加第四届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收获了综合成绩三等奖和一个单项第一。2007年12月,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称号。

积极学习,让罗兴在多个项目中开始独当一面。他不断磨砺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水文人中的翘楚,一名精益求精的“匠人”。

展顽强“铁人”

2012年,通过选拔,罗兴参加了全国水文勘测大赛的备赛工作。备战全国大赛时,家里的负担与腰间盘突出的病痛都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内心坚定而明确的目标,让他信心百倍。

全国大赛如期而至,全国各省市75名优秀的水文选手齐聚广西南宁水文站。热闹的比赛氛围、热情的工作人员、友善的比赛选手,他都无暇顾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是长江委选手,我要展现长江委人的精神风貌和风采。”最终收获了综合成绩第一名和一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在重压下,激发出的是蓬勃力量。近年来,伴随着更重的责任与无休止的病痛,罗兴先后主持完成了多个重要项目,分别获得了2019年度全国水利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入选2017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获得2018年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罗兴始终全力服务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绿色发展,更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工作中,每次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或遇到任何挫折,罗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长江委人,一名长江水文人,要用顽强拼搏的精神完成自己人生中的“铁人三项”。

成杰出水文人

做好水旱灾害防御水文测报工作是水文人的天职。水文工作是防汛抗洪的“耳目”,每到长江防汛的紧要关头,长江水文人都迎汛而上,与时间赛跑,直面暴雨波涛精准测报,为长江防汛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支撑。

2015年汛期,长江中游局赤壁分局毛家桥水文站出现历史第二高洪水位,测报关键时刻,水文缆道出现故障。罗兴当时正在赤壁市编制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知悉情况后,他带领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赶到水文站,采用应急设备圆满施测到宝贵的洪峰流量,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文信息。

2018年汛期,长江发生上游型洪水。受其影响,中游江水含沙量增大,且持续时间远超往常。由于含沙量的监测结果对下游河道影响分析至关重要,罗兴坚守汉口分局,带领干部职工连续奋战23天。及时报送监测信息,为上级部门分析研究和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水利技术能手”“长江委十大杰出青年”“长江委青年岗位技术能手”“长江委中游局十佳职工”……如今,罗兴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得了众多荣誉,也为守护长江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一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水文人,罗兴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做一点点、创新一点点,日积月累,“平原”变成了“高原”,“高原”变成了“高峰”。他用熊熊燃烧的工作热情和激情,照亮了长江绿色发展的未来之路,照亮了迈向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航程。

责任编辑:钟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