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水利报】做“顶天立地”的科研人

来源:中国水利报 时间:2022-04-21 作者:钱宝 编辑:郑力

qb.jpg

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就是勇攀高峰的艰辛历程,这是每一位科研人的必经之路。作为众多水利科研工作者之一,我不仅是水利科技的研究者,更是见证者、受益者,这让我更加有勇气、有动力攀登下一个和更多未知的科技高峰。

到基层吸收养分

高考那年,我的家乡每周停电2~3天的频率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看到报纸上说由于缺水导致水力发电不足,我萌生了高考填报水文专业的志向。

2013年,我从河海大学毕业后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中游局,从此与长江结缘。作为中游局引进的第一批博士生,我在报到后的第二天就到了洞庭湖基层水文站锻炼。在基层测站这个养分充足的“土壤”里,我每天向水文站前辈请教专业问题,希望自己尽快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基层的业务需求深深刻进脑子里。

在水文站的大半年时间里,我和师傅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生活。自那以后,我暗暗给自己职业道路划定方向——工作不能脱离基层。

科研工作要做实,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要实现既“顶天”又“立地”。

实习结束回到中游局不久,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第一个考验。当时局里正计划申报西洞庭湖水生态实验站,技术攻关的任务交到了我的手上。接到任务后,我花了大量时间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提出了水生态一、二级分区理论及水生态实验站的具体功能设计与配置,方案得到肯定。水利部门第一个水生态实验站建成,标志着水文监测领域由传统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方向拓展。

2016年,我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技能竞赛——长江委第八届职业(水环境监测)技能竞赛。在备战竞赛的日子里,每天除了正常工作以外,我又重新开始了大学“自习”模式。我翻阅相关环境科学教材,补习实验室操作理论和有关实验室管理要求,当实验室的同事下班后,我再加练实验操作。首次参加竞赛,通过努力收获了三等奖。

一次比赛,虽然金牌只有一个,但收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工作中也一样,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只要自己不放弃,锁定目标干下去,肯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调研全域水质

2017年,我调入长江委水文局机关工作,开始接触全流域水质监测管理方面的工作。作为长江委水文局水环境监测创新团队的一员,我和团队成员一起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进行逐个梳理,逐项研究解决。

面对汉江水华问题,我和团队成员蹲守一线,开展实地调查与分析,向长江委有关部门提供第一手监测信息,并提出科学有效的生态调度建议;面对洞庭湖水生态环境问题,参加现场采样调查和学术研讨,相关成果被湖南省人大采纳并写进洞庭湖综合治理规划。在2020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参与筹划开展长江武汉江段水安全保障应急监测,相关成果得到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为更好解决量质同步监测等问题,推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的构建,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建立新标准,我参与了长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心的筹备工作。我和团队对待每一项科研的初衷,都是希望理论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最有效的转化。

近五年,我主持和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3项成果入选水利部实用先进技术推广目录,1项成果获全国水利职工创新技术一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我个人工作的成绩,更是团队科研创新的缩影。

回看成长历程,工作多年后我仍是那个追求“顶天立地”的科研青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是前行者。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