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武汉晚报】汉口水文站入选国家首批百年水文站

来源:武汉晚报 时间:2023-07-25 作者:记者|宋磊 通讯员|袁静 钟兮 编辑:钟兮

微信图片_20230725084618.jpg

近日,水利部认定并发布 22 处水文站为第一批百年水文站,汉口水文站入选其中,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水文站。本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该站建成已有 158 年,作为控制长江干流在汉江入汇后水情变化的国家基本水文站、长江干流重要控制站,多年来为长江中下游防汛抗旱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最早设立的“近代水位站”

水利部认定的百年水文站是指建立运行时间超过 100 年的,能够长期开展各类水文要素观测的水文站。

据了解,长江流域正式有连续记录的近代水位站是自清同治四年 (公元1865 年) 起,在长江干流及少数支流上陆续设立的海关水尺。其中,汉口自1865 年开始正式连续记录。如今,汉口水文站隶属于长江委水文局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汉口分局 (下称“汉口分局”) 。汉口水文站站房现位于汉口江滩三期,在武汉关苗家码头还有武汉关报汛站、自记台。

“汉口站是长江流域最早、也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具有连续水文资料的近代水位站。”汉口分局负责人黄长红介绍,汉口水文站积累了珍贵的长系列水文观测资料,积淀了深厚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

据介绍,汉口水文站连续多年为武汉国际渡江节提供水情水质监测服务,还参与了长江排污口调查、基于河长制的江岸区水质现状调查、湖北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湖北省多项涉水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武汉市水土保持监测等众多民生领域重要工作。

测洪报汛精准及时 为抗洪抢险提供宝贵数据

水文站作为防汛抗洪的“耳目”,水文监测报汛精准与否,成为防汛调度和决策的关键。

黄长红说,汉口水文站在历次战洪水、保平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武汉从与水“ 抗争”到与水“ 共生 ”的历史。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水文人,他们始终坚守在防汛抗洪的最前沿”,汉口水文站原站长刘少安讲述,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了 20 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 年的又一次流域性大洪水。当年7 月初,武汉关水位直逼历史最高,此后2 个月居高不下,汉口水文站职工天天值守在测报工作岗位上。大家顶烈日、冒酷暑,上船抢测洪峰、沙峰,进行流量误差试验。汉口水文站高洪时所在测验断面江面宽达 2000 多米,完成一次测验要五六个小时。

1998 年 7 月 29 日,长江第三次洪峰逼近武汉,当晚 10 时暴雨倾盆,此时,武汉关报汛站 16 支固定水尺只剩下最后一根露出江面。观测员姚新海和同事冒着风雨,每隔半小时便去水尺边进行水位观测,逐时发报,每次回来都浑身透湿。由于站房一楼被淹,他们进出是靠在堤墙上架设的舷梯和临时吊桥。次日凌晨 4 时,他们观测并及时报出汉口水文站在这次洪峰中的最高水位——28.96 米。

“5G 智慧水文站”实现 360 度全景监控

长江奔流不息、时代滚滚向前,汉口水文站一直在努力与时俱进,在护卫城市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武汉江滩三期的江面上,一艘蓝顶趸船处便是汉口水文站码头。这里,建有现代化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每 4 小时检测长江水中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

“监测站就像‘天眼’,可实时了解水质状况,还可及时预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0 年 11 月,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汉口水文站“变身”成为现代综合站,投入使用。

“汉口水文站率先探索建设全国首个‘5G 智慧水文站’,开发集成大数据分析、智能应用为一体的水文监测信息平台。”黄长红介绍,2019 年 9 月,长江委水文局打造的 5G 应用场景在汉口水文站试点成功启动,实现了汉口水文站5G 信 号 全 覆 盖 ,互 联 网 带 宽 大 幅 提升。该项目配套实施了 360 全景监控,可实现码头栈桥及周边半径 2000 至3000 米范围内 360 度全景监控。

近年来,汉口水文站还积极开展水文化提升工作,打造水文化展厅,依托展厅和测验基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技术交 流 、水 文 科 普 、水 情 教 育 等 活 动 。2023 年 4 月,汉口水文站入选第五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展望未来,长江委水文中游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毛北平表示,该局正加快推进汉口水文站等水文基层测站的现代化建设,“为防洪决策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撑,为洪水防御赢得更多先机”。



责任编辑:钟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