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

[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党史 知往鉴今——学习八七会议历史有感

来源:水资源中心 时间:2021-04-26 作者:陈玺 编辑:周明

2021年4月22日,有幸在党支部的组织下参观八七会议会址,借此机会,我预先学习了八七会议召开前后的这段党史,从与毛主席有关的几个关键性事件出发,串联起建党至1929年这段历史,尝试通过个人的领悟描绘他在这段历史中面临的困局和破局过程,并思考对当前工作的启示,与大家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一、 八七会议背景

众所周知,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伟大历史转折点。我们学习一个历史事件,要把历史事件放在那个历史阶段中去学习,这样才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3年6月中共三大讨论国共合作决议案之间,除了1922年中共二大颁布《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件事,其实只做了一件大事,就是1923年2月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3万工人大罢工,虽然以被吴佩孚镇压失败告终,但第一次显示共产党领导下工人运动的力量。

从1924年1月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确定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至1927年7月国共破裂之前,国共合作反帝反军阀,影响力迅速壮大,共产党力量相对弱小,主要负责发动群众支援和配合,领导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成立两所学校,一个是黄埔军校,蒋介石任首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一个是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共产党为主导, 1924~1926年彭湃主持创建了广州讲习所,毛泽东任第六届所长,1927年毛泽东主持创办武昌讲习所。

1927年,风云突变,革命形势从渐入佳境到急转直下。帝国主义为维护在华利益,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分化了革命阵营,国民党右派充当了帝国主义代理人,实行“清党”、“分共”。1927年中国共产党五大之前陈独秀任总书记,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并在革命紧要关头交出工农武装,直接导致1927年5月~11月,中共党员从5.8万人被消灭到1.7万人。

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开始在共产党内部形成共识,毛主席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思想开始在党内逐渐有了影响力,为后来思想建军打下了基础,为土地革命兴起做了铺垫。

二、困局与破局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夜,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将农民运动比喻成暴风骤雨,预言农民运动会将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送进坟墓。他这样写: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接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后面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每个中国人对于这三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过时局将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

报告发表数日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武装黄金荣杜月笙手下的帮会组织“中华共进会”对上海工人纠察队和共产党组织大开杀戒。苏联和共产国际表示震惊,中共的反应是束手无策。事实上,毛主席对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是有预判的,早在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第一句话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随后指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土豪劣绅是革命的敌人,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属于骑墙派,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可惜人数太少,农民占中国人口大多数,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出于活不下去的状态,广大的农民才是革命可以依靠的真正力量。

两年后,国共合作破裂证实了毛泽东两年前的判断,但是在当时,1925年,时任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毛泽东发表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司令部编印的《革命》半月刊上的这篇文章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看来属于离经叛道不合时宜,拒绝在党刊上发表,只有《中国农民》和《中国青年》进行了转载,这一年毛泽东32岁。

毛泽东思想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以贯之的,但是毛泽东是从八七会议之后才逐渐走向核心领导层的。八七会议后毛委员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是因为起义军是以工农兵为主,纪律涣散,没有党指挥的军队,9月底三路残兵不足千人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有名的三湾改编奠定了党指挥枪的基础,然后上井冈山与王佐、袁文才汇合,1928年4月与朱德、陈毅会师,成立红四军。6月,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书记。此时的中共中央在上海,向忠发、李立三、周恩来同志是中共中央核心领导小组。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队伍的扩大,红四军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1928年6月下旬和1929年5月,中共中央连发两次指示成立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临时军委,那么毛泽东前敌委员会书记便成了摆设,面对红四军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思想滋长的军情,毛书记给出的药方是强调对战争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世界历史的规律这种大问题的思考,强调思想建军,但没有能够为红四军领导层的大多数同志所接受,反被认为是贪恋总前委书记职务。

1929年6月8日,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毛书记提出罢工,说总前委不议政,不研究思想路线,不思考大问题,成了摆设和部队的附庸,自己不能负担这种不死不活的责任,要求马上更换书记,让他离开前委。当天夜里,林彪派江华给毛泽东送信坚决不同意毛泽东离开前委,林彪认为现在有人巴不得毛泽东离开前委,如果自己闹罢工,等于授人以柄。毛书记看信后没表态,说没别的事你回去休息吧。江华回忆说自己一夜无眠,而后来才知道收信人毛泽东和写信人林彪也是一夜无眠。6月14日,毛书记告诫林彪不要把个人得失放在前头,要把思想和政治问题放在心上,自己要争的是思想路线是非,不是个人得失。

6月22日,陈毅在闽西龙岩主持召开红四军七大,并当选前委书记,毛泽东第一次从领导岗位被赶下来,随即得了疟疾病倒了。直到9月,朱德主持召开红四军八大,毛泽东请病假,八大代表们还以为他闹情绪,请假不准,全身浮肿被抬到了会场。此时正值红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下一步行动是什么、该何去何从如何发展,骄兵悍将吵成一团,朱德也控制不了局面,在与毛泽东推心置腹后开始理解毛泽东在军队中推行思想建军的主张。此时陈毅去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并带回由周恩来主持起草并审定的著名的“九月来信”,恢复了毛泽东前委书记身份。

自此,毛书记提出的思想建军开始有了推行的环境,要建成有思想、会思考的军队,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总结战争规律,第二掌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第三了解世界发展规律,第四善于运用上述三种规律。这些问题要在军队里经常讨论,不仅高级军官讨论,连、排、班一级也要讨论,为了常常讨论这些问题,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党小组建在排和班上。

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到1929年12月古田会议,是毛泽东思想逐渐被党内接纳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同志从面临困局到成功破局,后来所说的胜利从古田走来,就是因为思想从古田走来,党指挥枪从古田走来。

三、对工作的启示

1、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困难

与毛泽东主席等19世纪20年代的中共党员相比,我们同事们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还叫困难吗?当时的党员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我们最大的困难最多可能是坐的时间长了引起的腿疼、腰疼、背疼问题,或者某个技术问题处理不了,有待深入学习研究刻苦钻研去解决的问题。偶尔有为业务服务过程中脸难看、腿跑断的问题。

遇到这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打铁还需自身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锻炼时间提高身体素质,学习新方法新技术勤思考提高业务能力,同时提升自己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水平,耐心些,困难都能克服。

2、正确面对工作中的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面对那么一个烂摊子,短短两年时间从枪杆子出政权到党指挥枪,有思路有办法,但毛泽东思想也不是一开始就被中共和红军领导层所理解,甚至在红四军七大前提出思想建军时,还被误解为恋权而被赶下台,他给出的答案是把思想和路线问题放在前面,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我们在工作中也难免会出现某件事情暂时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任何人都可能会误解别人或者被别人误解,保持心态平和,为工作为大局,要心怀坦荡,扎扎实实做好岗位工作。

3、正确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错误

毛泽东指出:没有失败教不会党员,凡是历史上跌了跤的事,不要害怕正视,当作经验是很好的。错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更值得注意和研究,是宝贵财产,可以获得锻炼、少走弯路,让我们产生抵抗力和免疫性。

当然我们工作中也一定要认真思考少犯错误,因为每次犯错误都会要付出代价,但真的出现错误,也不要害怕,科学客观地对待错误,把错误抓到手里,变作经验,当作武器。

4、正确处理埋头拉车与抬头看路

从提出思想建军起,毛主席就要求党员干部各级军官要多思考、多讨论四大问题,党支部建在连上,党小组建在排和班上。近些年,我们党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又拿出了当年的劲头,统一思想,扎实做好党建工作。当时抬头看路是解决军队如何发展、为什么打仗的问题,现在抬头看路是解决如何突出重围、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问题。

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抬头看路是寻找目标,埋头拉车是执行计划。在日常繁忙的业务工作中,多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国家大事,十六字治水方针、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水网规划等等,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和进程,主动思考,尽职履责,才能在关键时刻为单位发展建言献策。

5、正确处理工作中形成的研究成果

多调研、多思考,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毛泽东提倡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锻炼头脑的细致准确性。从毛泽东思想形成之初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以后的名篇大作,都是进行深入调研思考后形成的,并且观点是一以贯之的。

反观我们自己,平时写工作报告尤其是带科研属性的工作报告,可能因为时间关系深入思考不够,论点不明确,论据支撑不足,或者有时候被领导或者专家一问就问住了,甚至做起了骑墙派,这样也行,那样也行,说服不了别人,顿时没了主心骨。针对这个问题,应该深入思考,想想专家可能提出的100个问题,思考出101个答案去回答,形成科学缜密的思维习惯和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