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水文汉江局创新工作室通过长江委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复审考核

来源:水文汉江局 时间:2019-12-25 作者:贾勇帅 编辑:杨华欣

999.jpg

近日,水文汉江局张振军创新工作室顺利通过长江工会复审考核工作组考核,再获“长江委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2016年4月,在汉江局党委、汉江局工会的关心支持下,创建了“张振军创新工作室”,并确定了创新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带头人与团队成员。2017年12月,工作室通过申报,获得长江工会命名。并分别在2018、2019年度通过了长江委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复审考核。

创建背景及创新目标

张振军创新工作室是以水文汉江局河道勘测业务生产科研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非职务性科技创新团队。河道观测是治理开发江河,进行水利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和前期工作,承担收集河道的原型资料,为研究河道演变规律,防汛抢险,综合开发治理江河、兴利除害提供科学依据。在中国近代水道测量史上,曾在长江中下游的多个河段进行过水道观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长委会于1950年开始建立专门的河道观测队伍,从事长江中下游河道观测,配合河道整治进行施工测量。50年代中期,以沿流程观测、巡回观测和水文站定点观测相结合,收集河床演变的水力、泥沙、地形资料。60年代后河道观测内容由单纯搜集河道基本资料进而研究水流结构、泥沙运动规律及河床演变的原型观测和实验研究,并相继开展了资料整编分析、测绘仪器研究、新技术应用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河道观测技术规定。

近年来,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汉江局水文河道勘测不断引进和研发无人机航测等为代表的多源点云数据获取技术,并与传统的河道勘测加快融合,在河道勘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有众多关键技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而且在水文水资源勘测生态产业链的下游,即多源水文信息的融合管理、计算及分析,仍处于起步阶段。

创新工作室将把握“以沿流程观测、巡回观测和水文站定点观测相结合,收集河床演变的水力、泥沙、地形资料,为汉江把脉”的初心,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正快速融合到各学科、专业的新时代背景下,尽快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的服务能力,着力构建水文地理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分析等水文勘测全工作流程的能力提升,构建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中下游河流管理区内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夯实地理信息感知的框架基础;对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研究应用,有效提升陆上地形数据采集的精度、分辨率及生产效率;基于空间地理模型实现表格数据、矢量地形图数据、格网模型数据及三维实景等多源信息的融合,提升资料可视化展示及空间分析能力,建立汉江新型智慧水文水资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摸清历史、现实数据家底,增进人才交流,可协助水文等多专业部门建立专题数据库或集成业务化地理信息系统,提升空间分析能力,为区域工程建设、社会及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的决策支撑。

团队建设情况

工作室成员专业、技术、年龄等结构合理,岗位分工明确。并根据创新项目的完成情况等实行年度聘任,根据团队的定位和目标框架,优化调整人力资源方案,不断吸纳新成员资源加入,在2019年年初7名成员的基础上,吸纳了大地测量学与工程测量硕士1名,水文水资源专业技术骨干1名。现共有成员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4人。涉及到的专业为测绘工程、大地测量学与工程测量、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及水文水资源。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39岁,皆为中青年技术骨干。

创新工作开展

创新工作室每年按照汉江局相关管理办法进行课题的申报和审批,对通过审批的创新项目内容,分课题组在充分查阅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文献综述,并集中研讨,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在确定创新项目研究内容后,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理顺技术流程,细化人员分工,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工作室自2016年创建以来,以汉江局河道专业原有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为基础,根据生产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行引进和开发,逐步引进了无人船、多旋翼无人机及固定翼无人机等高新仪器设备,并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应用研究及软件开发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取得多项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登记证书,多篇论文获得过汉江局、长江委水文局及行业的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作为主要参与者先后获得过长江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目前,汉江局所属测区已构建了统一的河道监测基准;观测手段已基本形成了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和GNSS三维水道测量相结合的陆、水、空一体化体系;汉江局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也将紧锣密鼓的开展。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