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行走“江湖”的飒博士——记长江委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朱玲玲

来源:机关党委 时间:2020-12-11 作者:杨杰 编辑:刘文艳

朱玲玲,女,汉族,江西鄱阳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1984年10月出生,2003-200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0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获武汉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长江委水文局水文技术研究中心科一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河道演变分析、数值模拟、江河湖库水沙输移理论及综合规划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朱玲玲.jpg

朱玲玲在水文局青年论坛上

一脚踏入“江湖” 从此义无反顾

当年,在长江委职工羽毛球赛上,水文局代表队一位陌生的、身材娇小的女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虽然没受过专业训练,但思路清晰、球风干练,这个球打得聪明啊!”现场观众的评价,让大家记住了那个扎着马尾辫、打起球来虎虎生风的“飒”博士——朱玲玲。

“本科毕业后,得知自己获得了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找了李义天老师,跟他聊了一下,然后就读了他的研究生,从本科的水利水电工程换成了治河专业”。说起考博、换专业,朱玲玲觉得没什么特别,机缘巧合,碰到好的导师就决定了。在业界,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博导李义天教授的威望和学识,如雷贯耳,令人景仰。朱玲玲毫不犹豫,跟随导师一脚踏进了江河湖海的世界,从此开始了漫漫征程。

自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朱玲玲开始大量接触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有关的科研工作,参加工作后,更是主导科室科研攻关类项目。从懵懵懂懂起步,到独当一面,从虚心汲取各种知识、经验,到主动构思谋划,十年磨一剑,她收敛了原本跳脱的个性,越来越沉稳,一心一意扎根科研事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她深知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学习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学什么——大到党的基本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和重要讲话精神、国家发展战略,小到计算机软件操作、科研报告图表制作,不断增强自身底蕴;怎么学——从书本、多种媒体上学,向身边的优秀榜样学,在实践中学,紧跟学科更新的步伐;学以致用——每一个科研课题,每一份研究报告,落笔之前,她总会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坚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研究成果屡获好评,赢得了业内极佳的口碑。

任“江湖”惊艳 我自踏浪前行

南方人怕北方的冬天,朱玲玲也怕。那年冬天她去北京做一个专题报告,特意多穿些,没想到酒店暖气特别足,热得她只能穿件秋衣。报告开始前,朱玲玲开玩笑说,穿着秋衣作报告,估计大会要给她颁个最佳着装奖,然后撸起袖子讲完了PPT。报告很成功,反响很好,得到了大专家的高度认可。从此,江湖上就有了“姐”的传说。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朱玲玲负责开展了多项关于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相关的科研课题,率先发现了三峡水库蓄水后上荆江分汊河道“短支汊冲刷发展快”和下荆江急弯河道“凸冲凹淤”等特殊现象及其产生机理,并成功应用于长江中下游综合治理规划中。

朱玲玲说,记得入职时,面试官问“你做过江湖关系方面的研究吗?”,答案是一个忐忑的“没有”。但是,2012年7月起,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带领她踏入了江湖。此后,为解决长江中游通航瓶颈问题,开创性地给出了长江中下游切滩、浅滩碍航与不碍航所需要满足的临界水沙条件,科学评估了长江中下游浅滩碍航的程度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数学模型和河工模型中关于水沙边界和河床边界的概化原则,并广泛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黄金水道建设,获2012年度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避免三峡水库库尾淤积出现“翘尾巴”问题,首次提出了库尾河段走沙调度控制指标,并成功应用于2012、2013、2015和2019年汛前消落期的减淤调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减淤效果。研究还填补了大型河道型水库库区支流河口拦门沙形成风险认识的空白,为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各种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纷至沓来,她先后作为研究报告第一编写人承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三峡工程泥沙重大问题研究、三峡后续规划、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湖南省重大水利科技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大量工程咨询论证项目近30项。

她总笑称,“我是个半路出家的和尚,硕博期间改学治河,基础薄弱,只有多学、多看、多想、多做,才能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单位的重托”。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碰撞,终将开出喜悦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加工作8年来,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她能加班的时间必然到岗,承担的任务也是尽全力做好、做优,她的不懈努力终于转化成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科学、水科学进展、应用基础与工程学报、地理学报、湖泊科学以及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等国内外精品刊物和学术会议共计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含SCI/EI/ISTP检索20余篇,CSCD检索40余篇,2019年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1篇);2012年于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第三作者);获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白金奖共计5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获2015年度长江水利委员会全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

这样的战绩,足以傲视群雄,但她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不辍耕耘,在她的江湖里奋力击水,踏浪前行。

怀感恩之心 逐光明而行

她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80后,总是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遇到好人、好机会,父母咬牙把她从当年的百穷县贫困村送出来,一路有良师益友谆谆教导、保驾护航。进入长江委水文局后,单位为她独辟一方科研净土,领导们更是精心培育呵护,从研究报告细节问题到大局观念,循循善诱,倾囊相授;研究团队的小伙伴们精诚协作、团结一心。生养之恩、教导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得之何其有幸!

2020终将是被历史铭记的一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突袭武汉,她被困山东,为有序推进科室工作,徒步十几里路,自行购买电脑,编写了近10项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书。7月,长江中下游遭遇流域洪水,她的家乡鄱阳县是重灾区,村子一夜间变成汪洋,通讯中断,她第一时间送去了救援物资。生活和工作中,同事、朋友或亲人遇到困难,她总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家乡新建小学送去电扇,为遭遇病痛的学弟、邻居捐款。

谈到女性,绕不开的话题是孩子。朱玲玲是一个二胎妈妈,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每天听到最多的称呼是“妈妈”。第一个孩子的产假期间,科室人员调动,部分工作任务无法推进,她毅然提前一个多月结束产假,带上保温瓶,当起了背奶妈妈,奔波于嗷嗷待哺的孩子与一心热爱的事业之间。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又恰逢承担的两个水利部公益性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她多次往返单位,完成了近400页的审计材料。

青春是最靓丽的色彩,青年是祖国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她将把今日之收获再度化为种子,播撒在祖国科研的大地上,孜孜耕耘,静待更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