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太行山上红旗飘

来源:机关党委 时间:2019-08-15 作者:刘黎明 编辑:杨杰

从小就被愚公移太行的神话所感动,从小就被太行山上的红旗渠所吸引。在我奔六的年头,有幸随着水文局机关党员专题学习的团队,走进太行,走近红旗渠,感受太行山的巍峨,感叹人工天河的神奇,感悟艰苦创业的内涵。

迎着八月的骄阳,和谐高铁向北一路飞驰。冲过武圣关,跨越黄河桥,列车在一马平川的豫北平原高速驰骋,不到三小时,我们便来到了文化古城安阳,来不及观赏古城的现代风貌,也来不及品味古城厚重的文化,西行的大巴仅用一小时的功夫就带我们到了太行山下的林州市区。

北起北京的西山,南止于黄河的太行山是由固块状断裂,地壳抬升而形成,它以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的身姿构造出磅礴气势,雄踞在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它不仅是祖国地理阶梯的分界线、人类起源的生命线、交通文化的廊道轴线,还是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太行山面前的大平原是人类走出森林时最理想的栖息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神话流传千古,敌后抗战挽救民族危亡,人工天河家喻户晓。可以说太行山特殊的地理构造,陡峭、粗犷、质朴的地质特征孕育了太行山人坚强、坚韧、坚毅的品格。

处于太行山脚盆地的林州市,是块土薄石厚水资源奇缺的干旱之地。缺水少粮是林州人民祖辈贫困的祸根。虽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开展了广泛的建水库、修水池等水利建设,但随着59年一场罕见的大旱,还是让林州人束手无策,也让杨贵书记萌生了要在太行山开凿引漳河水的红旗渠,从根本上解决林州缺水的决心。

这可是一个在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建不可能的工程。在现场教学的课堂上,原安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王希安教授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在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下,林县共产党人带领一群食不果腹的太行人,用接近原始的工具,生生地在群山之腰,挖出了一条天河。

是日清晨,我们在教育基地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红旗渠总干渠进行现场体验教学。我们从山下吃力地攀过290级接近60度的台阶,便来到了缭绕在绝壁山腰的干渠之上。只见在裸露着山崖之腰,夹杂着暗红、灰红、粉红、灰白等石英岩体上,贴嵌着宽8米,高约3米的长廊形石槽水渠,它像太行山的腰带,有时贴着悬崖走,有时又在山体钻进钻出,七弯八拐,绵绵缠缠,走在水渠的坝顶上,仿佛在和太行山纵情歌舞。

邢老师介绍这条天河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通过200米以上悬崖绝壁50余处,削平1250座山头, 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1818万立方米……,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林州人用汗水泪水血水铸就的红旗渠精神。

在团结洞前的山湾里,红旗渠的传承者,以山坡为舞台,用绝壁为背景,为我们深情地演出了一场真实、生动、难忘的红旗渠建设情景剧,杨书记的铿锵誓言,隆隆的开山炮声,妇女突击队的铁锤声,悬崖中的荡秋千似的除险人……一下子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燃情岁月。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联合国工委主席迪曼赞扬道:“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参观过许多闻名于世的伟大建筑,而红旗渠是造福人民的,它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功和突破,而且是政治上的意志和战胜。” “应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是啊!红旗渠是一个不可思议、功德无量的伟大工程。它解决了人畜饮水 14 个公社 410 个村 60 万人 3.7 万牲畜, 农田得到灌溉( 54 万亩耕地),它为林州的工业发展有了活力,使林州成为了百强县。红旗渠又是一面飘舞在太行山上的不朽的红旗。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提升了几代林州人的思想境界。不忘初心为人民的信念成为我们共产党人的不变追求。

责任编辑:刘文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