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牢记初心和使命、传承“红旗渠”精神

来源:规计处 时间:2019-08-29 作者:张晓皓 编辑:规计处

从小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今日有幸作为一名党员参加“发扬红旗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去体会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令我激动不已。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新中国成立前的500多年当中,林县十年九旱,老百姓缺衣少食,糠不饱腹,甚至多次发生人吃人的现象。建国以后林县也是旱灾不断。1960年,以杨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用了近10年的时间,动员了10余万民工,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在太行山开凿了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红旗渠改变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善了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著名摄影家魏德忠先生曾经说过,红旗渠是在一个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议的工程。红旗渠从1960开始修建年,正值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缺钱少粮,国际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要依靠国家支援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太行山腰修渠,工程量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10余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腰劈山开石,削平1250座山头,架起152座渡槽,打通211个隧道,通过200米以上悬崖绝壁50余处,修建了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818万立方,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当时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这样的人间奇迹究竟是怎样创造的?通过这几天的走、看、听、学、研、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我心中逐渐具化深刻。结合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红旗渠精神令我感悟至深。

一是坚定信念,红旗渠的顺利建成离不开林县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信念。

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杨贵书记说:“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不管天大的困难,不管万难险阻,一定要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这就是林县共产党人的信仰。”

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新时代的水利人,我们要学习林县共产党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水利事业,胸怀天下、情系民生,致力于人民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美好生活向往,承担起新时代水利事业的光荣使命。

二是科学求实,红旗渠的顺利建成离不开林县人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

杨贵书记在红旗渠动工修建前已经带领林县人民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交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抗旱成绩单。同时县里的水利专家们对于修建红旗渠作了大量的前期调研、查勘和设计工作。而1960年工程开工后,他们突然发现前期对困难认识不足,工程实施方案有问题。他们没有盲目自信,坚持事实求实,敢于自我批评。杨贵书记及时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盘阳会议,公开承认之前“大干100天通渠”的想法不切实际,否定自己的决策,并结合实际及时调整方案,最终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历时近十年完成了干支渠配套的全部工程。

作为新时代的水利人,我们要学习和秉承杨贵书记等老一辈共产党员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优良品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把水利事业推向前进。

三是团结一心,红旗渠的顺利建成离不开林县全县上下的团结一心。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前后方紧密配合,机关各部门全力协同,一些机关干部、包括杨贵书记本人都把自家的被褥无偿地送到了工地上。前方克服困难开山劈渠,后方各行各业全力支援。同时,水源地邻省山西省的省委领导在审批上给予特事特办,上级主管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地区)的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真正做到了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

“发扬红旗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专题学习教育之行,使我受到红旗渠精神的洗礼,令我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有感动,有钦佩,更有收获。作为机关五支部同时也是战斗在我局规划计划工作岗位上的党员,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同时,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参谋和纽带作用,紧紧围绕水文局各项生产工作任务,为水文局各单位、各部门、各类生产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在项目申报、对外联络、综合经营、项目管理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和大家团结一心,一起努力为四个水文建设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刘文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