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深刻领会劳模精神,为“四个长江”建设贡献劳动力量

来源:中游局 时间:2020-12-03 作者:罗兴 编辑:莫登华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11月24日,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再次回味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授奖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党和国家授予我这么高的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我只是长江委大家庭的一个代表,能够获此殊荣更多地体现了长江委人默默奉献,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了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以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对长江委人给予的使命和厚望。“生而美好,恰逢其时”,感恩时代,为每个努力的人提供了平台,感恩单位,对我个人成长倾注了心血,让我能不断成长。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荣誉是新的起点,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我就结合自己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如何更好投入日常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爱岗敬业: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工作岗位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保障,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正确认识每个人的岗位在我们单位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岗位没有重要和不重要、大小之分别,每个岗位都重要,每个岗位都需要在这个岗位上的人爱岗敬业,才能汇聚集体力量,形成强大的生命力。

争创一流:顾名思义,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最好。这是我们作为每个劳动者干事业的追求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目标导向。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对单位有利、对群众有利,就要下决心去做。争创一流意味着不敷衍、不拖延、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卓越,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争创日常工作中一流的成绩。

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927年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军事上“围剿”、经济上封锁的政策,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但是英勇的红军没有被艰苦的生活和极度的困难吓倒,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与官兵同甘苦、共患难,“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为了解决食盐缺乏的困难,广大军民把房屋老墙上的土取下来熬硝盐;红军医院缺少医疗用具,医务人员就自制竹刀、竹镊子等代替;为储备粮食,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将士从井冈山下挑粮上山。正是因为有了艰苦奋斗精神,井冈山根据地才得以巩固和发展起来,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时期“南泥湾精神”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代表。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更要把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前发展中发扬和传承。

勇于创新: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总书记多次提到了新发展理念,彰显其重要性,而第一个理念就是创新。治江工作的发展就是不断克服自然,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创新作为指挥棒,在长江水文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创新故事。因为测验模式创新,我们告别了固守一站奉献一生情的驻测模式,迎来了更加灵活地“机动式”巡测;因为测验方式创新,我们告别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动辄4、5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迎来了“一车一船一人”的现代化测验方法,大大减轻了测验的安全风险,为我们成功应对这几年的大洪水提供了保障。创新是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克服惰性思维,实事求是谋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

淡泊名利: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许多真谛。淡泊名利,可能平凡,但是还不至于会平庸,追名逐利,可能会风光一时,但心灵不会自由,也活不出真正的精彩来。面对名利,我们要做到处之泰然,不惊不喜;失之淡然,不悲不怒。

甘于奉献:是共产党人必备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在党旗下许下的庄严誓言。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黄大年、黄旭华等榜样,我们阅读他们的先进事迹,很难不受到感动,在他们的身上,无一不体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雷锋同志用极为短暂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为人民服务,不断奉献的崇高定义,那就是不断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在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劳模精神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时代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学习劳模精神,深刻领会劳模精神,就是要发挥主人翁意识,以国为家,以事业为重,将积极主动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融入到我们日常各项工作,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不平凡的态度,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感恩单位,筑牢为单位发展奉献一生的事业观。单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单位给我们提供了衣食保障,为我们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舞台。在我们毕业面临就业选择时,单位敞开怀抱接纳了我们,为我们成长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我国的传统美德中,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古语,这些故事启发我们,做人当怀感恩之心。只有时刻筑牢了感恩单位,为单位事业奉献一生的事业观,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迎难而上,才能尽心尽责,把单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兢兢业业,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不断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无愧自己的良心。

做一名值得信任的职工,做实做细做好每件事。作为单位的职工,我们应以被信任为目标,时刻秉承“举轻若重”的工作态度,做实做细做好每件事。岗位上的事,是我们份内的事,能做的事,必做的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排除万难圆满完成好单位交给我们的每件事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工作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会不断迎来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开动自己的思维,运用各种方法,以单位事业大局为重,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我们的工作虽然比不了登月球、造火箭这样的高技术含量工作,但是水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收集大量基础数据研究规律的自然科学,水文数据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关系到相关决策的实施,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水文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严格、要求更高,只有每个人把自己手头、自己分管的每一件事高质量办好,才能形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推动单位层面各项工作稳定向前发展。

提高“七种能力”,勇于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提出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做好工作光有一腔热血还不行,必须要通过工作的实践,摸索和总结一些工作方法,更好推动解决工作实际中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矛盾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的人面对矛盾绕道而行,有的避而不见,这种处理矛盾的方法会让矛盾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最终有可能会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我们要深刻认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就是推动单位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依靠人民,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认识到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工作是无限的,只有尊重群众、尊重职工,多从他们身上学习实际经验,为他们着想,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基层工作纷繁芜杂,涉及的方方面面非常广泛。做好工作一定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因为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意见都是有一定的考虑,绝非毫无根据,摸清了不同的意见,才能确保做出的决策更科学更合理。

持续创新,推动水文现代化发展。困难即意味着创新,但是创新也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多,意味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比测研究,编写报告,结果还不一定能成功。技术创新不同于经济创收,是一项不一定能带来直接收入的工作,很多人想到开展创新要面临的这么多的困难,打了退堂鼓。殊不知这样的思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单位重复单纯粗放的工作方式,阻碍了单位的事业发展。作为青年职工,理应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要把做好技术创新工作作为我们攻坚克难的首要任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习先进的创新方法,改变安于现状的思维方式,用情用心对待每一项工作,多倾听干部群众的建议,多对比学习好的经验,多琢磨能不能有所突破,以减轻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技术含量为引导,加强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特别注重和实际相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长江水文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平凡的工作孕育不平凡的业绩,身处伟大的时代,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珍惜每一分当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作为水文大家庭的一员,我深感自己奉献太少,将怀着感恩的心,以本次受表彰为新的起点,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淬炼“金刚钻”,在肯吃苦、能吃苦、善吃苦中耕好“责任田”,为“四个长江”建设贡献自己的劳动力量。

责任编辑:刘文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