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感悟焦裕禄精神

来源:一方公司 时间:2021-02-20 作者:刘少华 编辑:郑力

单位通知说要去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学习,当时心里就有所期盼,很想知道小时候语文课本中的人物焦裕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当时年纪小,懵懵懂懂,很多事情不明白,只留下了病痛中的焦裕禄还全心全意为兰考人民工作的这么个印象。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到现在还在提倡学习焦裕禄精神。

带着这份思考,2020年11月18日,来到了兰考,来到了焦裕禄同志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我们的学习培训是室内和室外相结合进行的,在室内,我们观看了有关焦裕禄同志的影视作品,聆听了焦裕禄干部学院老师关于焦裕禄事迹的讲解;在室外我们先后在焦桐广场、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纪念园、焦林等教学点接受现场教学。其中的一些场景,历历在目,感人至深,一些课程是在感动的泪水中学完的,感受到焦裕禄的灵魂之中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积极进取的人生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从小的艰苦生活环境,为他奠定了坚毅的性格。青少年时代历经磨难,逃过荒要过饭,给人打过工,被日寇抓去坐过牢、押进大山挖煤矿,后来逃出敌人魔掌,与家人背井离乡逃荒到江苏,为地主当长工。小时候的艰难困苦,并没有使得他失去生活的信心,相反磨练了他的意志。

长大后参加革命,在革命锻炼中成长了自己。焦裕禄同志15岁参加革命,当过民兵,参加过淮海战役;也领导当地群众剿匪,除掉了危害一方的恶匪头子,剿匪大获成功。24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

接受党组织的培养,积极为党为人民积累自己的工作能力。1953年,焦裕禄任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同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他克服了文化底子薄,技术基础差的弱点,学起了工程技术类知识,成为了进修生中成绩最好的。大学期间在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时,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扬。1956年底,返回洛阳矿山机器厂,被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调度科长等职。在工厂工作中主持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卷扬机,这台卷扬机在工友的精心维护下服役了49年。

接受自然环境挑战,勇于担当。1962年组织部门决定挑选一位干部到兰考任县委书记,据开封组织部门领导回忆,谈了好几位同志,有的不愿意,有的干不久就要求调走,太艰难困苦了,不愿在兰考。当时兰考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大量人口外出逃荒要饭。组织上找到焦裕禄,焦裕禄立刻执行了党组织的决定,1962年12月,焦裕禄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二、务实的工作作风

当时的兰考自然环境恶劣。说到兰考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就不得不说黄河的影响,黄河兰考段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呈“U”字形,因地势险要,素有“豆腐腰”之称。黄河原来不流经兰考。据考证,800多年前的1171年,黄河在河南原阳改道后,开始呈东西向流经兰考北部。由于泥沙淤积严重,黄河兰考段虽然只有25公里长,却是决口最多的地段之一。历史上黄河共决口1590多次,在兰考决口就多达143次。近代以来,黄河最大的一次决口,就发生在兰考境内铜瓦厢决口处。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河水在冲积扇上自由漫流,随意摆动了20多年后,才最后形成了现在的黄河河道。

正因为黄河的不断决口与河道的来回摆动,在兰考这个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留下了一条又一条黄河故道和断堤、废堤。千百年来,黄河造就的豫东平原上,大风毫无地势的阻隔,吹到了兰考,在断堤、废堤和村庄纵横交错下,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大风口,冬春季节5到7级的大风十分常见。黄河故道上的黄沙随风起落、堆积下来,又会形成大面积的风沙地和一个个移动的大沙丘;夏秋多雨,坑洼不平的土地上,到处积水,形成了难以治理的内涝。这里冬春天旱,涝地里的水蒸发后,形成了大片大片的盐碱地。这就是兰考的“三害”来源,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就此形成。

全面调研,形成治理规划。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焦裕禄同志分组划片调研,带头下基层,摸清了“三害”,找到了办法,并形成了治理三害的规划方案。期间他与“三害”调查队一起,长途跋涉5000多里,追风口、探流沙、涉洪水,寻找治理“三害”的科学办法,形成了疏水线路开渠道去内涝、翻淤压碱、“贴膏药” “扎针”治理风沙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勤政务实、虚心学习。大禹治水、因势利导。开挖渠道的办法,是在下大雨时,亲自观察水流水势,因势利导而形成的方案。欲知当地事,须问当地人。“贴膏药”是在下基层中观察到农民修坟墓时候学到的,农民深挖地底下的泥土,翻盖在沙质的墓地上,以避免墓地被风沙吹走,效果很好。“扎针”这个方法”,就是在沙地上大规模栽种泡桐树。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即能挡风又能压沙。而这个方法是焦裕禄同志下基层在草庵、牛棚睡觉,与一位当地老农晚上聊天探讨出来的。

带头实干,亲自试验。找到了办法,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封闭沙丘、翻淤压碱试验、开挖渠道,种植泡桐树。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

三、留芳百世的精神

蜡烛燃尽,奉献自己。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焦裕禄在兰考都是带病坚持工作的,我记得小时候课本上是这么描述的,他肝痛时候,就抓住笔或用一根硬东西一头抵住肝区,一头抵住藤椅的扶手。。。。这次培训学习还了解到,下基层时候他在老百姓家一起吃的是百家饭,这对肝脏是大忌。他就是这样带着病痛为兰考工作、为党工作、为人民工作的。在医院,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上级来看望他时候,他说的是:”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硕果磊磊,泽被后世。兰考县的干部群众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得到有效治理。如今的兰考黄河故道已经成为全国重要小麦产区。焦裕禄在兰考的事迹广为传播开来,开封地区兰考周围的县,参照其治沙办法治理县域的三害,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9年因为水利部水文司的“千眼检查”,我刚好去了开封地区的几个县区,田头地尾查看地下水井的过程中,目睹了过去的黄河故道上麦子郁郁葱葱、果树成片,树木成林,治理风沙内涝盐碱取得了决定性的综合成果,造福了一方百姓。焦裕禄的事迹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并有多个国家和组织派员学习和自发前来研究。

当年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已培植成了河南的一个特色产业,泡桐树木材是兰考县乐器的主要原材料,全县泡桐从业人员达数万人。人民群众靠着种植泡桐树发展民族乐器制作产业,提高了群众收益,提高了致富能力,以前靠种植泡桐树防沙治沙、现在靠泡桐树发家致富。全国多地去兰考参观学习取经,开发泡桐树产业。

虽死犹荣,精神永留。焦裕禄成为了领导干部学习的优秀楷模,焦裕禄精神感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和群众。国家主席习近平三次考察兰考,倡导焦裕禄精神,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50多年过去了, 直到今天,在兰考大地上,一些老人,农村老太太,一提到焦书记还会潸然泪下。有的在清明节,还会去给焦书记上坟,给“焦桐”扫落叶。。。。

四、学习其精髓,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党性、道德修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19大系列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四个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品质,做到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做到“两个维护”。

多多奉献、勇于担当。不断在工作中体会、揣摩、观察,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有一颗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提高处理事情的能力。在执行工作时善于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讲条件、不谈理由、不打折扣,不回避困难,顶着困难上,让目标变成实际,产生结果,完成任务。立足本职,完成自己的职责。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为长江治理,为水文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