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承炬求新——参加水文资料复审有感

来源:汉江局 时间:2023-03-01 作者:蒋四维 编辑:杨华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年后第一周,大街上还洋溢着热闹的年味,水文人却已经全员投入了战斗状态,着手准备一年一度的水文资料审查大会。

分局会议室的桌上堆满了资料,年轻同志们神情严肃的盯着电脑屏幕,时不时翻看旁边的规范,若有所思。会议室里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偶尔混着讨论交流,紧张、肃穆的气氛和外面截然不同。这是水文人一年工作的总结,为的就是给即将接受审阅的资料再做最后的校对。

水文站的老人们常说,每年的资料审查是我们水文人的重头戏,这一年的工作成果全都凝练在了这一页页的数字和图线里。参加资料复审的都是每个局的技术骨干,他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从那密密麻麻的数字中抽丝剥茧,还原出当时的测验场景,从而去判断资料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每年资料审查结束后,分局总会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各位专家提出的错情建议,其中不少建议对于规范标准理解的深刻程度让我记忆犹新,更不乏有些意见一针见血,指出了我们平时工作中忽视的问题,帮助我们改进工作方式,快速提高成果质量。也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我对资料复审心存敬畏和向往。

今年的水文资料复审第一次向年轻同志发出了邀请,旨在让年轻一代水文人也能见识一下水文资料复审的场面,在交流中学习成长,同时也传承水文资料审查严谨求真的作风。

当我得知自己可以去参加复审的时候既忐忑又激动。之所以激动,是因为我知道能去参加复审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肯定,从自身成长经历来说,正是一次次汉江局内部的资料审查帮我叩开了探索水文世界的大门。我深知,一次资料审查对于自身业务能力的成长大有裨益,而通过这次求索问道的宝贵机会,可以看到享誉全江的专家们汇聚一堂。能够置身于这样一场技术盛会,无疑让我倍感荣幸。之所以忐忑,自然是对自己没有十足的底气,不知道面对严苛的审视,会出现怎样的纰漏。我也常常自我怀疑,自己是否拥有这样的能力和资格来到这样的场合,在高手如云的审查现场,会不会因为能力和经验不足而看不出个所以然。

资料复审的现场确实和我想象中一样,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激烈的探讨,常有老专家侃侃而谈博得满堂喝彩,也有青年才俊们各抒己见提出全新思路。全江的测站各有特性,测验方式各有千秋,大家都认真欣赏着每个勘测局带来的“孩子”展示风采,也从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透过那些写满数字、画满图线的资料,我仿佛看到疾风骤雨中巫溪站开启缆道抢测洪峰,螺山站繁杂无章的水位流量关系线在一组组公式下收拢平滑,大通站的测船鸣起汽笛,在无垠的江面乘风破浪。这一份份资料交织在绵延6000多公里的长江上,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我想起曾在家乡听过的很多故事,在那个我还没有出生的遥远年代,有人半夜提着油灯顶着漫天巴掌大小的飞虫蹲守在水尺旁观读水位,有人一根扁担一双草鞋挑着口粮步行十余里崎岖山路进站上岗,还有人在站房进水数米深的时候,仍不退缩坚守测报5天5夜。

在场的很多人带着他们的故事从那个艰苦泥泞的岁月走来,一步步踏进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之中,他们改进测验方式,更新仪器设备,与浪潮战斗,开拓出崭新篇章。

去日不可追,来日犹可期。

我是时代的受益者,短短不到十年时间,耳闻目睹测验从手写记载簿,变成电子表格填记,又变成集成化软件输入,如今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全面展开,琳琅满目的在线监测设备各显手段为江河把脉。

我也是变革的亲历者,见证长江水文智慧监测系统从咸宁的一棵种子,在杭州生根发芽,于武汉茁壮成长,时至今日已有参天之势,数字孪生,万物互联已经不再遥远。

如我所见,未来已来,愿景成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要走,水文探索道路上的先辈们披荆斩棘,传道解惑,将薪火传至我们手上,我们也应义不容辞,持炬燎原,为后人照亮方向。

时不我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