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应急监测身边的故事·漂流桶奇遇记

来源:水文监测管理处 时间:2018-11-19 作者:周波 编辑:监测处

 

“快看!快看!昨天下午从奔子栏断面漂浮下来的浮桶漂到我们断面了,大家赶紧记录时间!尽量拍照!奔子栏、塔城都看到这个浮筒了!我们可以用它初估洪水传播时间啊!”

面对上游漂来的“浮标”,梅军亚处长用急切又兴奋地声音喊道。话音刚落,监测组的同事们立马起身,一些同事用手电筒追光,让漂浮物看得更加清楚,而我立即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并快速录下语音,将照片和语音分享到微信群。这个瞬间,漂流桶和我们“有约”了。

漂流桶和我们奇遇的时间是15日凌晨05:08分,那时气温在零下5度左右,我们的工作点位于马路边的露天环境下,体感十分阴冷,大家说话都有些颤抖了,但那时大家却显得异常兴奋,全然忘却寒冷。当浮筒顺流飘走和我们“失联”后,同事们都笑了,有人很好奇地问道,“梅处,您可以去买六合彩了,周边这么黑,天又这么冷,我们都在跺脚,您还能在黑夜中捕捉到这个筒筒啊,太不可思议了!”。

梅军亚笑了笑,说“还真是巧了,就让我给碰到了!”。“马上安排测流,我们要掌握此时本河段的流量是多少”,梅军亚又讲到。此后的10分钟内,无人机执飞员挂上夜明浮标飞向河道并成功投放,观测员用全站仪跟踪每个浮标,记录员利用极坐标法计算流量,报汛员将“15日5时18分、水位1817.16、流量5360”一串情报信息推送到分中心和微信群。6时13分,7时13分,……,一串又一串的情报信息相继报出,应急监测工作持续进行中。

从浮筒消失之后,我就一直很好奇,我始终不相信这完全是偶然,肯定另有他因,由于测流任务重,一直无暇求证。早餐时,我和梅军亚处长坐在一起,我很好奇,请他给我讲解分析,之后我终于明白这“偶遇”不是简单的“纯靠运气”,而是“科学地偶遇”。其实,“偶遇”真实地原理是这样的:此漂浮筒于14日早上9时43分出现在奔子栏河段,这只筒两端为黑色、中部为亮白色,与浑浊的江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在是一只绝好的天然浮标,足以引起我们监测人员的关注。

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下午16时,这只筒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是在位于奔子栏站下游105公里的塔城水位站。梅军亚就开始琢磨了,我们断面能否捕捉到这只筒呢,倘若能捕捉到,则可为分析本河段的洪水传播时间提供一定的支撑,那何时能到我们断面呢?于是,计算开始了:奔子栏水位起涨时间是9时20分,此筒亮相在起涨后23分钟;塔城水位起涨时间15时,此筒再次亮相是起涨后60分钟;这只筒的亮相时间貌似有越来越后的趋势。由于塔城以下部分河段十分宽阔,为典型的复式断面,这种亮相的滞后时间可能会越来越长。虎跳峡断面水位起涨时间是15日0时20分,这只筒如果没有中途搁浅,必然会在这之后几小时出现。虎跳峡断面在早上7点左右天色渐亮,晚上对面还有丽香铁路大桥施工,施工夜灯映着江面,江中漂浮物在晚上还可大致分辨,在起涨后至早上7点的时间段,若用手电筒不时跟踪即可发现此漂浮筒。有了这样的思考后,他不时用手电筒照射河面,不断搜索此漂浮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5时8分,终于让这只筒和我们奇遇了。

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漂流桶奇遇记”。通过这个事件让我更加明白“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件做好”的道理。如果我们只关心本断面的情况,只能把本断面的水情资料收集好;而通过对上下游河段的全盘关注再加以分析计算和综合研判后,我们不仅能做好本断面的资料收集,还可以获得额外的收获,将事情做得更好。

虎跳峡水位站应急监测工作平台

浮筒飘过虎跳峡监测断面

浮筒运动轨迹

 

责任编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