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身边的变化”大家谈④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18-12-27 作者:长江水文网 编辑:郑力

编者按: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长江委水文局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收看了大会实况。大家纷纷表示,改革开放4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人倍受鼓舞,倍感兴奋。作为长江水文人,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岗位、接续奋斗、锐意创新、协力拼搏,全面推进“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为“安澜长江、绿色长江、和谐长江、美丽长江”建设、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为让大家更深切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身边的“喜人变化”,长江水文网开设了“‘身边的变化’大家谈”专题。

今天,长江水文网邀请一位技术管理室负责人、一位勘测分局局长和一位基层测站负责人谈基层测站工作变化。

长江委水文三峡局柳长征:

2005年7月1日,我想对所有长江水文人来说,是一个极其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上午8时,作为长江水文118个中央报汛站之一的宜昌站水位观测彻底告别了人工观测,实现了自动报汛。

2005年元旦刚过,我受单位委派担任宜昌水文站站长,有幸全程经历了从比测、论证、安装、调试到成功实现自记这段难忘的岁月。

现在“看似简单”的自动化报汛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水雨情信息自动采集的基础上,建立报文自动合成、信息自动传输、自动接收的水情服务和管理运行体系,其实现过程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自1999年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开始,水文局整合了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中澳合作长江防洪与管理项目和中日合作汉江防洪预警系统项目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所属118个中央报汛站水位、雨量自动采集、存贮和传输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报汛自动化系统的统一。

我当时所在的宜昌水文站是一个百年老站,有系统水文观测资料始于1877年4月英制海关水位,至今已有141年的历史,经历了128个年头的人工观测后终于实现了水位观测方式的重大变革——水位自动报汛。与人工报汛相比,自动化报汛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时效快。节省了人工观测、报文拟定、报文校核等大量中间环节所需的时间,系统采集水位信息后自动传输,报汛时效显著增强。二是差错率低。报汛诸环节免人工干预,差错率可能降低为零。三是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使水位测报彻底告别“人海战术”,闹钟、手电筒、记录用品等人工观测用具也从此进入了“博物馆”。记得当时观测水位的一位老同志7月1日早早地来到测站,既惊叹如今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也流露出老水文对那排水尺桩的“依依不舍”。

在初期的比测阶段,其实还是有一些基于设备是否可靠、数据是否准确、仪器被盗怎么办、历史资料中断等“担忧”的,但这都随着7月1日8时这一刻自动报汛的成功而飘然远去!如今,随着报汛系统的逐步完善,无人值守的自记水位站人工比测也从最初的每周一次减少为每月一至二次,长江水文118个中央报汛站自动报汛也成为水文现代化的第一块奠基石。此后,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水质监测能力提升、水文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等“战役”接连不断打响,长江水文人在自主创新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这条路也越走越宽!

作为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水文工作者,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长江水文取得的进步,心头时时会涌动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感!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庆幸能够亲眼见证这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成就,也衷心祝愿长江水文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长江委水文荆江局吴世勇:

1991年,沙市水文站一直使用马力小的单机测轮开展水文测验。2000年新建水文测轮,相继配备微机测流系统、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数字测深仪、走航式多普勒流速剖面仪、LISST-100X激光粒度仪等仪器设备。2005年实现水位、雨量测报自动化,全天候水文测报能力显著增强,测报成果质量和水情信息传输时效性进一步提高。

长江委水文三峡局曾雅立:

我2010年7月到2017年7月在监利水文站,现在在宜昌水文站工作。

在监利站度过的7年时光难忘。7年里,监利站犹如一颗被擦亮了的明珠,从前的旧办公楼,变成了蓝顶白墙的新房子,办公区域宽敞明亮。站在办公室的阳台上,可以看到一座两百多米长的栈桥,从站房的后门一直延伸到趸船。红色的栏杆、蓝色的路灯点缀着灰色的栈桥,显得简洁而美丽。现在上船再也不用涉水,这座2016年完工的栈桥,彻底解决了测站职工上船困难的问题。

记得2013年的春节,我在站上值班,正好遇上退休老职工的爱人李大姐到站上领取退休职工过年物资。李大姐跟我拉起了家常,她凑近我悄悄问道:“你们站有没有单身男职工?”“有啊,怎么?”我疑惑问道。李大姐乐呵呵地笑到:“我想给我舅侄女介绍对象。”她看我模样呆呆的,解释道:“你不知道,现在你们单位的年轻人可抢手了,哪像我们年轻那会,当时我真有点看不上我们家那口子,收入不高,忙起来常年不着家。现在不同了,现在大家都说你们单位好,搞技术踏实能干,收入又稳定……”听着李大姐的话,我想起了过年前站上一位年轻小伙子,跟我们“炫耀”他买的新房子:“我买的可是咱们县城最好的小区!”看着李大姐一手提着一袋米、一手拎着一壶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离去的背影,不由得感叹,这么多年来勤劳、质朴水文人靠着勤奋、努力让工作、生活一步一步变得更好,一点一滴地赢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想到自己能加入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