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身边的变化”大家谈⑤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18-12-28 作者:水文网 编辑:周明

编者按: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长江委水文局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收看了大会实况。大家纷纷表示,改革开放4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人倍受鼓舞,倍感兴奋。作为长江水文人,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岗位、接续奋斗、锐意创新、协力拼搏,全面推进“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为“安澜长江、绿色长江、和谐长江、美丽长江”建设、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为让大家更深切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身边的“喜人变化”,长江水文网开设了“‘身边的变化’大家谈”专题。

今天,长江水文网邀请长江口局负责人和党群办负责人谈基层工作变化。

水文长江口局周才扬: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长江口局成立39周年,我参加工作36周年了。经历了个人的成长、单位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身边的变化太多太多......

我是1983年2月来到长江河口实验站(长江口局前身)参加工作的,大约是3月底,我站开始了第一次长程水道地形测量,全站上下男职工倾巢而出,近40人开赴澄通河段。但当时测量技术手段是:定位采用前方交会,十多公里的江面,初春时节,经常起雾,将测船盯丢是常事;对讲机配置少、功率又小,测站之间,站船之间竟然靠打旗号联系;难度最高的是控制测量,江边高等级控制点少之又少,两岸能够看到高烟囱居然都成了我们的测量控制点。做控制交会大伙只佩服一个牛人——秦兴良,15公里外的一个钢标顶尖,在经纬仪镜筒中,我们看到的是模糊不清的一片树梢,他竟能将十字丝对准到钢标中心。但天气视线不好时,他也没辙!

为了改变长江口水文和河道观测技术落后的面貌,1986年水利部水文局审查通过了《长江口水文实验站建设规划报告》,主要内容是引进国外先进的观测设备。1990年初,我局引进美国产542型微波定位仪一套,1991年又引进美国ADCP一套,经过我局技术骨干的配套开发,两套仪器很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极大提高了观测技术水平和效率,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如“542”定位仪最大测距可达80公里,标称精度1米,它在长江口及近海测量风雨无阻、全天候甚至晚上都能作业。记得当时来我局参加设备验收的一位领导说:“你们长江口简直武装到了牙齿!”

即便如此,到了1994年,水文局首批引进当时在国内刚出现的“测量新宠”GPS,时任长江口局局长宋志宏拍板决定:自费也要购一套。当年8月,我局引进首套Motorola GPS刚经一个多月配套开发,就投产到海口新港地形测量中。当时我和张志林、万正松三人,第一次用GPS做控制,肩扛着10多公斤的主机在沙滩上、田埂中奔波,虽然头顶烈日,脚下热气升腾,每天要出几身汗,中饭就两听八宝粥解决,但大家不觉得累。因为这个新仪器太好了!既可以做控制,又可以做移动定位测量,大家都对它寄予厚望,后面几个工序都等着用它呢!其实,现在开来,这套GPS配置简单,也较笨重,定位精度也不算高,但当时对我们的测量手段来说是一个飞跃!随后,我局又开展了计算机打点高、自动绘制等高线、计算机辅助绘图的研制开发,这些工作当时都是超前的,有些还是行业首创!

长江口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创新,水文和测绘技术水平,科技含量不断提升。2005年实现了徐六泾水文站潮流量测验自动化。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现在我们可以远程监控、接收徐六泾断面水位、潮流量、输沙率、水质等实时信息。地形测量用GNSS直接接收区域网差分信号,无验潮技术精确解算高程,实现快速成图;正在进行潮间带及浅滩测绘新技术的攻关等。

水文长江口局卢兴祥:

长江口局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成立的。1981年我来到地处江苏太仓浏河镇的长江河口河床实验站(现长江口局)参加工作时,单位才处于基建阶段,办公场所是借人家单位的房子。经历了长江口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农村搬迁到改革开放最前沿上海浦东,水文测报从人工观测到自动化信息化,勘测手段从原始的手工操作到现代化仪器设备测量,目睹了长江水文事业取得的飞跃式发展,职工生活越来越好,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国家今天的繁荣富强,也没有长江水文和我们长江口局的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努力为长江水文事业再上新台阶多做贡献。


责任编辑:周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