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身边的变化”大家谈⑧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19-01-02 作者:水文网 编辑:周明

编者按: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长江委水文局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收看了大会实况。大家纷纷表示,改革开放4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人倍受鼓舞,倍感兴奋。作为长江水文人,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岗位、接续奋斗、锐意创新、协力拼搏,全面推进“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为“安澜长江、绿色长江、和谐长江、美丽长江”建设、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为让大家更深切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身边的“喜人变化”,长江水文网开设了“‘身边的变化’大家谈”专题。

今天,长江水文网邀请两位预报员谈水文气象预报工作变化。

水文局情报预报中心杨文发:

我局长期坚持采用“短、中、长期预报相结合、水文气象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建立了适合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特点的洪水预报方法体系。这里,我想重点谈谈预报中心气象工作方面的变化。

一是水文气象信息采集及处理完全自动化、信息化。

以前,气象观测要素、降雨预报分析,均以电报码接收后,由专人手工填绘在天气底图上,如气温、气压、降雨量及风向、风速等,然后由气象预报员精心手工分析等值线后,再精心分析未来降雨预报。另外,卫星云图信息最初是采用接收终端,每天定时仅有限接收几幅黑白云图,以人工冲洗黑白云图相片供使用,仅能接收别的国家的气象卫星,上世纪90年代末彩色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才全面推广,而后我们国家自己的风云气象卫星相继投入使用,现在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5分钟甚至几分钟都可接收一次卫星信息,全面对“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服务。

二是关于业务软件。

原来根本就没有现在所谓的防汛预报调度统一平台软件,有些自己开发的软件都是功能分散的、单一,大多数需要人工干预处理,很长一段时间长江流域雨量等值线图都是以人工绘图为主,不像现在长江防洪预报调度平台软件拥有较完善的多源信息自动处理、集成调用、预报调度分析等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等功能。现有我们局自己已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天气、气候数值预报模型,并可自行运行维护,这在以前是难以想像的。这需要一定条件的软硬件环境和高性能计算机的要求,特别是需要依托人才的培养及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国内一般是省级以上气象部门或科研院所才有能力或软硬件条件引进上述技术。

水文局情报预报中心李玉荣:

近两年通过三峡工程史料整理工作,深入了解了长江水文预报事业的发展。长江水文预报事业起步于1950年,当时全流域报汛站点仅约70余处,1951年开始正式发布洪水预报,站点仅有沙市、沙洋等几个,预报方案为最简单的上下游水位(流量)相关关系。到2000年流域报汛站点超过1300处,发布预报站点超过80个,预报覆盖面积达到140万平方公里;再到2018年,全流域报汛站点包含气象部门共享站已近3万个,全流域预报调度节点已近400个,预报调度方案900多套,预报覆盖面积已基本覆盖全流域;预报站网及预报服务覆盖面变化巨大。预报技术发展方面,经历几十年大量的研究及实践,预报技术和规范逐步成熟,1979年、1993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委员会)分别主持编写和修编了《水文预报方法》(第一版、第二版)出版,在水文生产、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实用价值,该书分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98年水利部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预报技术手段也在不断革新。2002年刚上班的时候,我们需要每天手工点图、很多预报方案图册查算,预报还多是靠着“铅笔头、米格纸、大刀尺”的“常规武器”,每天等各类信息到全再分析预报,尤其越是水情紧张的时候,压力越大越想精益求精多分析,待发布预报都要中午甚至下午,预报时效性明显受影响。上班后不久,预报中心组织开发通用化的长江流域预报系统,陆续完成了系统CS\BS的版本,2009年“通用型水文预报平台开发及应用”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此理念并整合了以往优势资源全面建成了长江流域预报调度一体化系统,作为统一预报服务工作平台投入日常业务运用,在成功应对2016、2017年中下游大洪水及2018年上游洪水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常规武器数量虽然少了,却武装上了长江预报调度系统等“高新武器”,预报计算的速度、预见期更有保证。



责任编辑:周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