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身边的变化”大家谈⑩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19-01-04 作者:水文网 编辑:周明

编者按: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长江委水文局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收看了大会实况。大家纷纷表示,改革开放4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人倍受鼓舞,倍感兴奋。作为长江水文人,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岗位、接续奋斗、锐意创新、协力拼搏,全面推进“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为“安澜长江、绿色长江、和谐长江、美丽长江”建设、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为让大家更深切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身边的“喜人变化”,长江水文网开设了“‘身边的变化’大家谈”专题。

今天,长江水文网邀请两位基层同志谈基层工作变化。

水文上游局方德胜:

2007年北碚(二)站成功使用自主研发的智能水文缆道测控系统,实现全自动流量测验,此后水文缆道迅速发展,不论是规模、质量还是自动化程度。至2018年,北碚站已可通过自主研发的水文缆道网络远程测控系统实现异地遥控测验。

水文缆道不仅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功能也在不断扩展,现可搭载ADCP、雷达流速仪作为常规流量测验;搭载缆道超声波测深仪和浊度计实现水电站坝前断面和悬移质监测,作为水轮机叶片磨损的参考依据;搭载卵石推移质采样器研究水电站导流洞磨损机理;搭载水质传感器实现水质在线监测。

水文缆道不仅功能和自动化程度发生了大变化,其外观也从安全实用逐渐向美观过度。北碚、三堆子站的缆道排架已和水文站业务用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向家坝站的缆道排架设计成一件“艺术雕塑”,许多中小河流水文站缆道排架与当地建筑风格保持一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记得1990年刚参加工作在宁桥站测流时,还是使用手摇绞车测流,每转动摇把100转,水平距离才行进5米,几个回合下来,基本上就瘫坐在地上了。那时,哪成想到现如今可以足不出户,坐在办公室就可远程操控缆道测流了呢?

水文西诸局梅同单:

我2005年5月到水文上游局攀枝花分局参加工作,2018年9月调到西诸局。

13年中,见证了攀枝花分局边远测站的变化和更迭,感触颇深。2005年参加工作时,金江街、奔子栏、古学三站巡测机制已较为成熟,但交通、通讯等还未得到有效改善,印象最深的是古学水文站。

2008年汛期,为收集高水流量资料,巡测组提前一个星期开始布置任务,安排我去古学水文站进行流量测验。古学水文站位处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距攀枝花600余公里,当时分局只有一台车辆,巡测任务的开展更多的是依靠公共交通工具。从攀枝花到古学需在丽江、香格里拉住两晚上,三天才能到站。当时听老同志讲,“现在还算好的,道路条件算是有所改善,在建站之初,光攀枝花到丽江都要三天,那时候拉煤拉矿石的大车多,路况又差,我们在中途是走到哪住到哪,根本没法计划,奔子栏到古学30公里,但还不通车,要从奔子栏坐船到江对面,然后盘山步行一整天才能到古学,途中是悬崖峭壁、飞沙走石”。那次巡测,计划在古学站待一个星期左右,当时,古学站还没有手机信号,又连续停电,几乎与外隔绝,好在当时缆道操作系统已升级,由手摇绞车变为电动缆道,但供电还是一个问题,站上有个老式的手摇式的柴油发电机,启动方式跟小时候农村里面的手扶式拖拉机一样,使用不当很易伤人,在多次启动无果的情况下,求助藏族同事阿批,解决了测验用电问题。

难熬的是工作之余,停电、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电视,除了看书就是睡觉。那段经历也让我真切体会到,老一辈水文工作者多年的坚守是多么的伟大。

如今,金江街因水电工程建设迁移至中江,奔子栏也原地重建,古学因地质原因迁建。单位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使测验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报汛自动化、变频缆道、先进的测流系统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全新的站房、完善的生活设施配置,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虽然还是路途遥远,但交通工具和道路均有很大的改善,最远的古学两天之内都能赶到,高速公路也正在修建之中。西部水电的开发,用电也得以保障,发电机供电由常态变为应急。

我们感叹改革开放以来单位的发展和基层的变化,作为见证者,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一定不忘初心,永葆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精神,为推动长江水文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周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