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风雨为铭 不辱使命——水文局预报中心邹冰玉先进事迹

来源:长江水利网 时间:2019-07-31 作者:邹冰玉 编辑:郑力

编者按:7月26日,长江委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旨在通过优秀事迹宣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将长江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向深入。报告会上,先进典型的事迹深深感染了与会的长江委干部职工,其中范家坪村第一书记、水文中游局行政办公室主任张金辉代表长江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宣讲了集体事迹,水文局情报预报中心支部副书记、副主任邹冰玉宣讲了个人事迹。


风雨为铭 不辱使命

水文局预报中心邹冰玉先进事迹

微信截图_20190731125505.png

新华社新闻《长江防汛的“千里眼”》视频截图(左二为邹冰玉)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1994年我从河海大学毕业后,进入水文局预报中心,从此致力于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为了系统提升专业知识和素养,2002年我又考入武汉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个预报员,25年来,我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上班会提前一些时间到办公室,浏览水雨情,预估未来的演变趋势,这也是预报中心每个预报员年复一年始终贯穿的工作主题。遇到特殊水情,这种正常的上下班就变成了一种奢望,每个预报员都像高速运转的机器。

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起,长江接连发生大洪水,95、96,98、99,那些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分析预报的场景在脑海里总也挥之不去。

记得'98大洪水时,两个多月8次洪峰,一波接一波,汛情多处告急,与洪水赛跑的预报工作十分的紧张繁重。几位老预报专家和我负责长江中下游的预报,长江中下游防洪主要靠堤防防守,在临界条件下,几公分的水位变化,可能就是分洪和不分洪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对预报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我们每次发出预报犹如高考交卷预报谨慎,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份责任。每一份预报发出前我们总想多分析一下、再多分析一下,总是希望预报能准确些更准确些。同时,还要准备各方对预报准确度可能性的询问。不敢休息,紧盯不断变化的水雨情,分析、预测。当时的我怀孕挺着大肚子,开始也和大家一样,基本都以办公室为家,累了倦了靠在桌子边眯上几分钟再接着干,实在熬不住就打个地铺将就下。处里安排大家轮流休息也是回家匆匆洗个澡换个衣服就返回。就这样,完成了一份份沉甸甸的预报,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洪峰。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成长为一名老预报员,那种预报员对精准预报孜孜以求的初心一直不改,做好每一次预报,提供好每一次服务。

有一种自豪叫无误

除了为长江防汛抗旱提供坚实有力的预报支撑外,我们还参加了多项应急预报服务。在去年“11.3”白格堰塞湖险情应急处置中,在水利部、长江委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水文局紧急响应,预报中心也迅速启动应急值守,并成立了预报小组。堰塞湖水情非常态,相关资料匮乏、更无历史参照,对我们的预报是个巨大挑战。我们预报小组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创建模型、拟定参数,滚动加密分析、预测堰塞湖水情。

紧张的态势,在11月13号堰塞体溃口时达到巅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巴塘站的预报,每个预报员根据自己建立的模型给出预报结果,会商综合,程局长签发的预报发出去以后,根本没办法睡觉,大家都盯着水位一点点往上窜,最快的时候是10分钟3.5m,半个小时8米多,后来分析是超万年一遇的洪水,快2点的时候,洪峰水位最终定格在2494.91m,比我们预报值仅仅高0.01m,堰塞湖微信群出现密集轰炸式的大拇指点赞。那一刻,大家眼睛湿润,相互击掌致意,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有一种追求叫创新

为了提升预报技术手段,差不多94年我入职的时候,长江洪水预报系统建设跨出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一步,我这个水文专业预报员也成了“业余”的预报系统开发者,边学边干。通过两年的建设,1996年第一代长江洪水预报系统——“长江专家交互式预报系统”诞生。此后的二十多年,我一直追赶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埋头苦干,没有周末,更没有节假日,系统开发关键期甚至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始终不断提升优化系统。

从2002年开始,我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带动单位的研发团队,利用预报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其实大部分还是晚上,开发了基于网页版的通用型水文预报平台,在通用化和软件资源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当时在国内基本上是首创,没有任何借鉴,专业跨度也大,期间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但我们一直没有停下深入研发的脚步,系统最终获得了成功,被推广到长江三峡、金沙江梯级、广西西江等20多处应用。这也是之后“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的雏形。

随着流域内控制性水库群的建成,预报与调度愈发不可分割,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在长江委、水文局统一安排下,我们倾力打造了 “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实现了预报调度一体化,目前已成为长江流域防洪预报调度的统一工作平台,其出色的性能与可视化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如今系统早已走出长江流域,在广东中小河流预报预警中应用,也在老挝、巴基斯坦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系统的开发理念和技术也将在其他流域推广。

有一种奉献叫坚守

随着发展的需要,九十年代起,预报中心就开始承担水电工程建设施工预报服务。

那时候进出工地是一大难题,悬崖峭壁上行车险象环生,有些工地现在进出只要1小时,那时需要6小时甚至1天或更多,工地上条件也艰苦,各种问题、难题不断,男同胞都要熬脱几层皮,更何况是女同胞!我从97年开始进出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等施工现场。

2004年起,驻守溪洛渡工地,离家最大的困难是完全抛开了小孩,照顾小孩的责任也就全部落到了先生身上,但不管有多难,我每年都驻守工地3个月以上,一直持续了7年,小孩也度过了小学阶段。那段时间,除了常规每年至少3个月驻守电站施工现场主持预报工作外,我还几乎跑遍预报中心服务的各电站,从安装服务系统搭建预报工具到电站截流提供龙口预报服务,无一不倾注心血。

施工截流预报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情况多且不可重现,预报难度远高于常规洪水预报,尤其龙口合拢时,需要随时提供预报数据,我们往往通宵达旦直至施工结束,这对我们的能力精力体力都是一种考验。

我只是众多水情工作者平凡的一员,预报工作是团体作战,预报成果是集体智慧,我汇报的点滴工作片段许多是集体的写照。

正是我们不变的初心、执着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才将这江河无常化为可测可知。我们的故事,风雨为铭,江河作证。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