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红旗渠之行——坚定信仰,守护初心

来源:水资源中心 时间:2019-08-16 作者:杜涛 编辑:王琨

有一种精神,鼓舞了一代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巍巍太行绝壁之上,历经十年奋战,修筑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有一种精神,激励了几代人敬仰学习,并将这种精神发扬传承,成为全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019年8月9日~11日,在长江委水文局机关党委的组织下,我心怀敬仰地踏上了红旗渠精神的学习之旅。参观红旗渠纪念馆、聆听王教授为我们细细讲述红旗渠的前世今生、亲身走过这个在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诞生的不可思议的工程。短短几天时间,“红旗渠精神”这个对我来说一直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名词,给了我莫大的感动与震撼。

红旗渠纪念馆里,一幅幅老旧的照片,一把把坚硬的铁锤,一个个心酸的故事,一幕幕鲜活的场景,4D大屏上立体再现了当年10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画面,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浩瀚之气。我深刻认识到,这座纪念馆,不仅仅是收藏着红旗渠的历史资料,更是传承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里不仅有红旗渠的历史和过去,更有红旗渠的魂和未来;晚上九点的会议室,王希安教授如数家珍地讲述着红旗渠的前世今生,红旗渠为何被称为人间奇迹?汗水、泪水、血水铸就的红旗渠精神到底是什么?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又是什么?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英雄事迹,一组组有零有整的统计数据,一次次声情并茂甚至哽咽,台下的我们瞪大双眼聚精会神,那一刻,60年前的修渠事业仿佛就在眼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巍巍太行山腰之上,翻越一级级山路台阶,走过一渠清水环绕的“水长城”,穿过总干渠上的咽喉工程“青年洞”,早已上气不接下气的我们深深的感叹着,在当年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工具、炸药短缺,林州人民是如何靠着一锤、一铲、一双手,造就了这条盘桓在太行山上的巨龙,感叹之余唯有震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林县县委书记,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看着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不管天大的困难,不管万难的险阻,一定要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让人民群众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这就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初心。邓小平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林县县委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敢“闯”敢“冒”,因为他们深知,虽然自然灾害是事实,但是如果只坐等老天爷的恩赐,那么虽然自己的乌纱帽保住了,但遭罪的还是老百姓。正是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敢想敢干守初心,才有了今天的红旗渠蜿蜒盘旋,漳河水越岭翻山,清澈的渠水四散而去,润泽渴望的庄稼,染绿苍黄的山林。那一刻,一心为人民干实事、谋实绩的林县共产党员们,终将被人民所铭记。

滔滔的渠水流去,流逝不去的是滔滔的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的红旗渠精神,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红旗渠被称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早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对于我们长江水文人,测报出一组组准确的数据,设计好一座座利民的工程,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献出自己的一锤、一铲、一双手,为长江的安澜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守护作为长江水文人的初心!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