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行走在太行山上,感受红旗渠精神缓缓流淌

来源:预报中心 时间:2019-08-20 作者:张潇 编辑:秦昊

在古老而神奇的太行山上,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我认为,比这些神话故事更让人震撼的,是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从小生活在长江边上的我,在踏上太行山,目睹红旗渠这一刻,才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水对生命有多么重要。作为一名水文预报员,每天接触的更多的是洪水,水多了,便是洪灾,水少了,便是旱灾,如何使用好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之源,林县十万人民给了我们答案。王教授绘声绘色的演讲,脚下垒得整整齐齐的石头,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苦难却充满斗志的年代。

一锤一钎一双手,那一张张朴实的面孔就这么映入我们的眼帘。因为缺水而逝去的生命,扣动着我们的心弦,因为修建红旗渠而献身的英雄,湿润了我们的眼眶。有一个小孩,他叫张满江,父亲张运仁因修建红旗渠被炸死,他13岁便接替父亲留下的重任,继续完成红旗渠建设,并坚持选择做最危险的炮手。我仿佛能看到他稚嫩的小小的身躯在巍峨的太行山上穿梭,在山崖下石缝中伴着寒风入睡,那双小手却有着劈开太行山,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无穷力量。这股力量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自于有责任、有魄力、有担当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誓要解决林县人民吃水难的问题,是为责任;敢于修建红旗渠,做前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是为魄力;不管任何艰难险阻,从未想过放弃,一直坚持到底,是为担当。正是有这样的中国共产党员的领导,林县十万人民才能团结起来,不怕苦不怕累,没有睡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粮食不够吃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就这样,十年时间,十万人民,用铁镢、铁锹、小推车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修建了红旗渠这样的伟大工程。

行走在太行山上,看着那半山腰上的清澈渠水,承载着红旗渠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缓缓流淌而下,为太行山添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党员,作为长江水文的一份子,我们要刻时坚定初心,牢记我们的使命与担当,心系长江,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发扬红旗渠精神,为长江的治理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