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不忘初心—传承红旗渠精神

来源:水资源中心 时间:2019-09-05 作者:李林娟 编辑:汪青静

1965年4月5日,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政委杨贵满怀喜悦和激情,高声宣布:“开闸放水!”霎那间,红旗渠水从闸门奔泄而出,流进了林县百姓人民的心里。

红旗渠于1960年3月动工修建(当时称引漳入林),正处于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在钱粮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林县人民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自力更生,林县百姓不分男女老少在悬崖峭壁上“风餐露宿”、“打钎”、“凌空排险”,修渠历经近十年,于1969年完成了红旗渠及其支渠配套工程。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干支渠全长约1500公里。在这个丰收的八月我们登上太行山,重走“红飘带”和“水长城”,参观了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和纪念馆,在青年洞前宣誓,通过现场情景教学体验学习了在当时艰难环境下修建红旗渠的场景,体会了当年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

从小也听父辈们讲过几万人开山挖渠修建“人工天河”的故事,说的就是红旗渠。我们父辈的那个年代,是能吃苦能战斗能创造的年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就是我们父辈那个年代的精神产物。特邀嘉宾王希安教授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党课——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他从“为什么要修建红旗渠、怎么修建红旗渠、红旗渠精神对当代人的影响”三个层次讲述了红旗渠精神价值的由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 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工程”,是在不可能的时间(当地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正逢国家三年自然旱灾),不可能的地方(劈开太行山),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工程(周恩来总理称林县红旗区与南京长江大桥一起并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此次来红旗渠的目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担当修养,把红旗渠精神内化到工作中去,增加我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共同推进“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四个水文新发展。我们也要像父辈们一样,不忘初心,传承红旗渠精神,强化能力提升,团结奋斗,努力建功新时代。作为一名“长江水文青年人”,在前辈们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长江水文可持续发展和服务长江大保护需要,立足岗位,坚持干事创业的饱满热情,为“ 长江水文大家庭”添砖加瓦,同时也尽情书写自己人生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刘文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