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攻坚克难,再上高原 河湖长制督查第二小组工作纪实

来源:水环境处 时间:2019-09-19 作者:陈晓敏、赵起超、熊凯 编辑:赵旻

根据水利部、长江委的统一部署,水文局于近期开展了2019年第二轮河湖管理督查工作,派出5个小组对四川省、湖南省等地的河湖管理情况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了督查。其中,由去年“穿越高原的河长制暗访小组”原班人马组成的第二小组,负责的暗访督查区域包括四川省甘孜州、凉山州和攀枝花市。面对新任务、新环境,第二小组不畏艰险、砥砺前行,一路上发扬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作风,最终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既定任务。

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与去年的暗访督查工作相比,本次河湖管理督查工作的任务从行政区划细化到了河流,要求对所属地市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实现全覆盖,对于完成督查的河流和发现的问题,必须在河湖长制督查系统中进行现场上报。这些变化,也对我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认真研究各督查河流的走势以及川西高原地区的道路条件,准备好工作方案和行程,才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督查任务。出发前,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反复推敲督查路线,最终整理出了一份能较为平均地分配工作任务和车程的工作方案。8月31日,再战高原的第二小组出发了。

我们督查工作的第一站是凉山州德昌县安宁河。根据工作安排,我们必须去到指定点位、确认现场情况。到达现场后,我们发现河长制公示牌躲在桥头一片茂密的玉米地里,而且公示牌的位置和角度太过刁钻,看的见牌子、看不到上面的字。不得已,我们决定简单粗暴一把,派赵起超和司机师傅在玉米地里摸索前进,陈晓敏处长和熊凯留在桥上提供“人肉导航”,终于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到了公示牌前,联系上了镇级河长。而这块河长制公示牌的摆放位置不合理,也被作为一个新问题,拍照存证后进行上报。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行程却比计划滞后了半个多小时。不知道那份看上去很美的工作方案,能不能指引我们按时完成督查任务。

01.jpg

02.jpg

藏身玉米地的河长制公示牌

督查工作开始第三天,我们临时接到通知:工作任务调整了,各组在原定督查河流的“规定动作”基础上,再增加至少35条河流的“自选动作”督查任务。而我们组的督查区域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山区,道路情况较差、完成原定督查任务已属不易,现在猛地把工作量增加了近两倍,真不知能不能按时完成。人的潜力,有时候也确实是逼出来的。接到新任务后,我们紧急调整了方案,在督查清单里找河流、在奥威地图里定方位、在导航软件里排行程,重新制定了一条“绕大圈”的行进路线。有了去年的配合经验,大家在河流督查现场的工作效率也很高,下车后各司其职,联系河长、拍照取证、上传相关信息至河湖长制督查系统等动作一气呵成。有时在河流附近未发现河长制公示牌,我们则依靠经纬度和交通、路政等部门的标牌确定河流名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上报。最终,我们在高原山区穿梭5200余公里,累计督查河流、河段101处,上报32个问题,较好完成了任务。

04.jpg

发现疑似乱采现象

03.jpg

发现公示牌破损现象

新环境带来的新征程

再上高原,我们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便是高原反应关。去年穿越高原时的一阵阵胸闷、头痛还让人心有余悸,而今年,我们要迈上更高的海拔、在高海拔地区停留更久。进入川西高原后,随着海拔不断上升,大家的呼吸也越来越急促,坐在后排的赵起超、熊凯两人不约而同地安静了下来,美其名曰“节约能量”。陈处的高原反应最严重,每晚基本上都是2点以后休息,到早上出发时,陈处就自豪地说,学习强国今天凌晨就学习完了!

高原督查的第二关是旅途颠簸关。今年的大量督查工作是下到乡、村的具体点位,而高原山区乡与乡之间基本上的靠依山而建、盘山而上、再绕山而下的乡道连接,不光绕的人头晕眼花,速度还慢。有一次我们从会理县去往盐源县,260多公里路程,在正常情况下平原地区走高速3小时即可到达,而我们硬是走了将近10个小时。一路上,我们既要提防山上的落石,又要留神脚边的悬崖,真是车在山中走,人在车中晃,心在胸中跳。

05.jpg

颠簸的乡道

07.jpg

路边就是万丈深渊

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另一点,高原山区往往是“华山一条路”,嫌道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爱走不走,反正也无路可绕。比如说,我们从稻城县城出发、准备去拉波乡进行督查,地图上看,目的地离我们直线距离大概20来公里,打开导航却显示需要绕上200公里才能到达,回到驻地时夜幕已经降临。为确保工作进度,我们每天起早、有时贪黑,每天连续坐车8小时以上,经常因为赶时间而错过午饭。返汉的路上,陈处说,你们知道吗,这一趟下来我们有8天没吃午饭。我们也只好安慰自己,没事,权当减肥新方法了。

10.jpg

蜿蜒的盘山路

在高原山区遇到的第三个难关则是气候多变关。当地人常说,山区里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初听时觉得夸张,待进入高原山区后我们才发现,高原的天气还真是说变就变。有时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雨线像一块挂在乌云下的幕布向我们飞来、把我们罩入倾盆大雨,有时我们则沐浴着阳光,看着对岸的河水随着雨水裹挟着泥土汇入而一点点变混。还记得去各卡乡督查时,刚才还泛起的蓝白云,不一会功夫,下起了大雨,山道上起着浓雾,气温急剧下降。随着天色慢慢黑了下来,前方的路还是一片苍茫。汽车行进在夜色中,能见度也仅不到10米。一路上陈处坐副驾驶位,口中不停地念叨:“慢,慢,慢,哪怕是爬,也要安全地爬到目的地。”就这样一路颠簸,50公里的山路,我们爬了5个小时,终于在晚上9点到达目的地。

多变的天气、频繁的降雨,道路上泥泞不堪,塌方、滑坡严重。一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被塌方、落石冲毁的路面、路基和护栏,有时看着车轮贴着路边轧过、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让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有好几次,车辆经过时还能看见有碎石零零散散地从山上滚下,让我们不寒而栗,默默地祈求山上的大石头们一定要站稳、实在想下山也得挑个没人的好时间。好在出发前,陈处对租赁车辆的车况进行了严格把关,司机师傅的水平和心理素质也足够过硬,最终载着我们一路颠簸、有惊无险地走出了高原山区,确保了督查工作顺利、平安地完成。

13.jpg

11.jpg

随处可见的落石、塌方

15.jpg

山上的石头你一定要站稳啊!

新发现引起的新思考

再次踏上高原,督查河湖管理工作,与去年相比,还是有不少新发现。今年,我们发现各级河湖长对河湖管理工作更加重视,接受问询的各级河长对自己负责的河段情况、河长职责等方面内容较为熟悉,对河湖管理相关政策基本掌握。通过对群众的采访,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群众对河湖长制是什么、河湖长是谁、做了什么事等内容更加了解,对于近两年河湖生态环境状况的逐步改善也交口称赞,这些都说明河湖长们对河湖的管理工作在逐步深入、成效也在逐渐体现。相信随着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的逐步转变,河湖管理将得到更有力的支撑。

按照水利部河湖司的统一部署,本次督查工作启用了河湖管理督查信息系统APP,信息化手段的加入,给河湖督查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河流湖泊按照行政区划分类,省、地、县、乡4级河段信息完备,不同于上次督查直奔河长办查阅河湖信息的工作方式,督查人员可以调用督查系统内相关信息直接前往现场,直面问题,现场取证,即刻上报,在督查任务较去年倍增的情况下,事半功倍,大大缩短整体督查时间。随着相关基础信息的进一步补充完善,信息化手段将为相关督查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由于本次督查需要用到信息系统,我们对沿路的手机信号也格外关注。一路走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即使在经济欠发达的川西高原山区,我们走过的每个镇乡、甚至村庄,不管规模大小、人口多少,手机网络信号都十分流畅,党员同志们甚至在路上还能抓紧时间学习强国。祖国对偏远地区不计回报的投入,使得当地居民即使面对自然条件的阻隔,仍能拿起手机、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改善自己的生活。不到大山深处,很难体会到这种细微之处。也正是这种“小确幸”汇聚到一起,形成了我们对祖国的由衷的骄傲和感恩。

16.jpg

顺利完成全部督查任务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