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道德微讲堂]注重家风(五)

来源:机关党委 时间:2020-05-22 作者:机关党委 编辑:刘文艳

5月9日,长江委水文局召开2020年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暨主题教育总结会议。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系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工作方案》;要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家教,严以治家,廉洁齐家,蕴涵优良家风。

为深入推进长江水文家风建设,长江水文网分5期推出以“注重家风”为主题的“道德微讲堂”。今天推出最后一期“新时代家风典型案例”摘录,敬请关注。

习仲勋家风

1、舍小家顾大家

习仲勋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离家别子,体现了一个革命家"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1944年4月28日,经组织批准,习仲勋与齐心在陕北绥德结为革命伴侣。新婚伊始,习仲勋就明确向齐心表示:从此以后,他们就休戚相关了。但是习仲勋不愿陷入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婚后八年,习仲勋与齐心聚少离多,相去甚远。两人之间的沟通常常借助书信,而书信里的内容大多与革命有关,以至于被人称为"革命的两地书"。

1952年秋,习仲勋因工作需要调到北京,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党组书记。当时,齐心带着子女也从西安到北京安家。齐心先是到马列学院学习,后留中央党校工作。期间,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好工作,两头兼顾,劳心劳力。但习仲勋从没有想过为了齐心省时省力照顾两头而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她调岗位、换单位。

2001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的88岁寿辰。当时,家人在深圳为他举办寿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唯独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而缺席。

习近平写信向习仲勋拜寿。当女儿读完习近平的拜寿信,习仲勋表示非常理解。他告诉在场的人:"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因为,在习仲勋的心里,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习仲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多次对子女们说:他没给家人留下什么财富,但给家人留了个好名声。习仲勋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教诲子女做一个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习仲勋坚持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革命家的风范将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和中国人传统的家教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个老革命家的人间大爱,这正是当今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一种时代精神。

2、从小勤俭持家

2001年10月15日,习近平写信祝贺习仲勋88岁寿辰。信中,习近平表示,希望从父亲身上继承和吸取的宝贵和高尚品质有很多,"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便是之一。习近平写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习仲勋家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习仲勋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就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住宅破旧了,习仲勋硬是不让粉刷维修;公家配的沙发桌椅陈旧不堪,习仲勋迟迟不愿更换;自己的布衣布鞋,习仲勋更是一穿再穿,补了又补;空闲的时候,习仲勋自己种辣椒、豆角等蔬菜。习仲勋自己艰苦朴素,也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俭的好习惯。他经常用"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类的话语教育孩子,生活中随手关灯、节约用纸、拧紧水龙头、不浪费一粒粮食等,一切都习惯成自然。这种无声的教育,让子女们受益匪浅,个个继承了父亲勤俭持家的好传统。

习仲勋一生勤俭朴实的作风,对子女、孙辈的影响甚大。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就提出了以勤俭节约、改进作风为核心的"八项规定";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彰显了"革命后代"淳朴的"红色"本色。

3、夹着尾巴做人

习仲勋虽然劳苦功高,但他对妻子、子女的要求却是"夹着尾巴做人"。习仲勋与齐心50多年相依相伴,两人感情深厚,相濡以沫。然而,现实中,习仲勋对于齐心的单位、岗位、待遇等,从没有给予特殊关照。齐心也牢记习仲勋的嘱咐,"从不干预习仲勋的政务,从不给习仲勋添麻烦,更没有因为是习仲勋的夫人而自恃高贵,出风头,生活上特殊化"。

作为习仲勋的妻子尚且"夹着尾巴做人",作为习仲勋的子女更不能例外。

4、坦诚宽厚待人

习仲勋的高尚人格和独特魅力,在于其克己奉公,在于其艰苦朴素,在于其以身作则,也在于其胸襟宽广。习近平说习仲勋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广大同志们的普遍尊敬,首先是因为他为人坦诚、忠厚。

习仲勋自己也表示,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尤其是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以及关键、敏感时期,习仲勋的坦诚、宽厚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刘文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