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我们的70年·历史]非凡历程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0-06-01 作者:汶展 编辑:周明

编者按: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下设测验处负责全江水文工作。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长江水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治江事业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今天起,长江水文网推出[我们的70年]系列报道,从发展历程、显著成就、人物事迹、难忘故事等多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江水文工作进行回顾,敬请关注!

长江水文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也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平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优良传统,携手共同努力,为了长江水文更加美好的明天,撸起袖子加油干!

非凡历程


70年来,长江水文主要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49年10月水利部成立,内设测验司主管全国水利勘测工作(包括水文),1950年又专门成立水文局主管全国水文工作。是年2月长江委成立后,在机构中设立了测验处,下设水文科。1953年11月,长江委决定,撤销测验处,成立水文处和测量总队。是年12月,水文处正式成立。水文处有5名党员,成立了党小组。这是水文局最早的党组织。1954年12月水文处党支部成立。1956年3月,根据全国水文工作会议的决定,成立重庆水文总站、沙市水文总站、汉口水文总站、襄阳水文总站和水文测量大队。同年4月,成立南京观测队。1956年5月,水文处总支委员会成立。

1950-1955年,长江流域水文站网发展较快,但主要还是处于恢复、调整阶段,测站分布上显得不平衡,表现在干流的多,支流的少;中下游较密,上游很稀;平原地区较多,山区较少。1956年3月,全国水利会议召开。会议对长江流域各省与流域机构的水文测站布设范围作了明确分工,由流域机构设站的范围为:长江干流自江源通天河至长江口;屏山至枝江(现为枝城)间各支流的下游河段或控制出流站;洞庭湖水网区及四口和洞庭湖出口水道;汉江干流白河站以下河段及大支流出口控制站;鄱阳湖出口水道。长江委按照上述设站分工范围,一面将部分测站交由有关省区管理,一面组织人员查勘长江江源,并于1956年5月新设岗拖等水文站。1957-1959年,根据第一次长江流域水文站网规划,长江委在测站种类和观测项目方面有了较大的扩展。如为研究长江河道演变规律,分别设立了荆江、汉江、南京河床实验站;为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在上游四川设立凯江径流实验站等。

二是曲折前进阶段。这一阶段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1978年。1959年11月,长江委撤销水文处并入长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简称长科院),在长科院下设水文测验处、水文预报研究室、水文水利计算研究室。1960年6月,水文测验处总支委员会成立。1964年5月,长江委将水文测验处从长科院分出来,成立独立的水文处,直接由长江委领导,并将长科院预报室、水文研究室、规划处所属的水文计算部分合并到水文处。1971年2月,水文处临时总支委员会成立。1973年1月,为兴建葛洲坝工程的需要,长江委将宜昌水文站改为宜昌水文实验站,直属水文处领导。1977年9月,中共水文处委员会成立。1978年8月,根据长江委开展长江水源保护工作的要求,水文各总站、实验站成立水质监测站。这一时期,面对长流规以及丹江口、葛洲坝、三峡和长江干支流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对水文工作的需要,长江水文尽力做好水文观测分析工作,并及时提交优质成果。

三是全面发展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就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上世纪70年代末,长江委着手水文基层体制和测验方式的改革,以洞庭湖为试点,建立水文勘测队,开展驻站、巡回观测结合,创造站队结合管理经验。1979年,长江委在江苏太仓浏河镇建立长江河口实验站,后改名为长江口水文实验站。1980年1月,召开水文处第一次党代会。1980年9月,水利部批复长江委,水文处改为水文局,处党委的名称也随之改为水文局党委。1980年12月,成立水文测验研究所。1983年6月,经水利部批准,长江委在原“全国水文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成立长江水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4月,长江委水文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1985年1月,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召开,“推行站队结合”是水文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长江委水文局先后在上游的攀枝花、宜宾、涪陵和中游的岳阳、安乡及汉江的襄阳等地,建立水文勘测队。1990年8月,水利部明确长江委水文局为正局级机构。1991年4月,水文测验研究所与1988年7月建立的“水文测报自动化中心”合署办公。1993年8月,长江委水文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1993年9月,各水质监测站更名为水环境监测中心。1994年8月,成立“长江水文气象预报研究中心”,与水文气象预报处合署办公;成立“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与水文水资源处合署办公;各总站、实验站改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997年12月,长江委水文局第四次党员大会召开。2000年,长江委水文局所属7个勘测局成立水行政执法监察支队。2000年8月,职工中专撤销并入水文汉江局。2001年1月,成立湖北一方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水文局实施机构改革。2007年5月,长江委水文长江口局搬迁到上海。2008年4月,经长江委党组批准,长江委水文局党委改设为长江委水文局党组。2008年7月,中共长江委水文局机关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2011年以来,长江委水文局参与承担了多个高原湖泊的测量工作,充实了青藏高原地区基础地理国情信息。2012年4月,长江委水文局水文气象预报处、水文测验研究所、水文水资源处分别更名为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长江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中心、长江水文技术研究中心;所属勘测局(正处级)下设的水文勘测队,升格为勘测分局(副处级);河道勘测队升格为河道勘测中心(副处级)。2013年3月,长江委水文汉江局搬迁到襄阳。2014年9月,中共长江委水文局机关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2016年5月,长江委水文局所属勘测局水质室更名为水环境监测分析室,机构规格为副处级。2017年1月,长江委对水行政监察总队水文支队所属机构进行调整,水行政监察总队水文支队下设西南大队、重庆大队、三峡大队、荆江大队、武汉大队、南京大队、上海大队、襄阳大队等8个大队。2017年8月,西南诸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简称西诸局)在昆明成立。2008年到2018年,通过参与堰塞湖等突发公共水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长江水文应急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2019年底,长江委水文局在昆明、重庆、武汉、南京、宜昌、荆州、上海、襄阳等地设有8个勘测局(水环境监测中心),勘测局下设有23个勘测分局、7个河道勘测中心和7个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基层站点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陕西、河南等12个省(市)。

适应发展需要,长江委水文局先后组织实施报汛自动化、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水质能力提升、水文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等重点工作,水文现代化进程全面加快,服务水利和流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思路决定出路。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通过艰辛探索,长江水文不断丰富发展思路内涵:从两个“进一步”,到“坚持事业和经济协调发展”,到“抓事业发展、经济发展、单位文化建设”,提炼形成“情系长江、科学测报、持续创新、服务社会”的长江水文核心价值观及管理理念、质量理念、安全理念的长江水文核心价值体系,再到2018年的“全面推进‘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的新的工作思路,长江水文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回顾长江水文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长江水文是一支素质过硬、奋发有为的队伍,是一支技术先进、业务精湛的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保障有力的队伍,在治江工作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周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