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长江委十大杰出青年”朱玲玲: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长江委信息网 时间:2021-04-19 编辑:杨杰


“长江青年说”系列访谈编者按:他们,有着不同的岗位分工,不同的人生阅历,却肩负着同样的使命——在治江事业的舞台上书写着青春故事。为展现长江委青年风采,长江委团委即日起在长江委信息网推出系列访谈,记录长江委青年人的故事。忙碌之余,邀约他们来聊聊工作与生活,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前不久,第七届“长江委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出炉,我们来听听水文局当选的朱玲玲怎么说——


问题一:江湖中的“飒”博士,这个称呼从何而来?

朱玲玲:(笑)这是大家对我的肯定吧,我理解有两层含义。

一是“江湖”的由来。“江湖”实际上特指长江中游和与之相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我的研究生导师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这个项目的研究重点区域恰好是长江中游的江湖河网水系,但当时我的研究方向是航道,对“江湖”知之甚少,仅从师兄师姐们日常交流中略知一二。或许是从此结缘,我进入长江委水文局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和研究的第一个国家973项目课题都事关“江湖”,从此身在“江湖”,心系“江湖”。

二是博士有点“飒”。我生在一个小山村,山里人喜欢赶早,早起早睡抢种抢收……所以我独立得比较早。自小学住校到博士毕业,一路走来,几乎没让父母操心,成长环境造就了我干练的性格。我个头小,但由于从小干农活,胳膊力气比较大,打起羽毛球杀球呼呼响。搬东西,一箱20斤的水果一次搬两箱带爬楼,不在话下。所以给大家的印象是“走路像阵风,干活袖子撸到肱二头肌”,有一点“飒爽”的感觉。

问题二:你如何理解水利行业中女性的工作定位?

朱玲玲:我非常理解您这个问题的深层含义,水利行业确实存在比较典型的男女比例失调现象,比如这一届十杰青年,只有一个女同志。其实水利也不是我大学的首选专业,各种机缘巧合进入了水利专业,班级男女比例3:1,到博士阶段,女生就更少,二十七八的工科女博士,简直成了“第三类人”。

到今天,我不后悔当时的误打误撞,不甘心淹没在清一色的须眉里,竭尽所能地刷存在感。10年工作生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机遇面前,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努力和不努力的区别。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某大学的学生给校长写信,要求在图书馆增加女性名人的照片,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同为女性,前辈可以做到的事、达到的高度,只要我努力,我也一定可以,无论结果、无关荣誉,只为自己青春无悔。所以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工程师,从不要求特殊的照顾。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做事,就能自带光芒。

问题三:你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除了“江湖”,还有哪些研究方向?

朱玲玲:我硕博专业是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生阶段一直研读和学习长江航道整治方面的知识,那时候我几乎熟知长江中游900多公里河道的演变特征,哪里有滩、哪里有槽、哪里过船有困难都印在脑海里,至今仍是实验室承担项目数量的最高纪录保持者。

参加工作后,所在科室主要承担长江流域的泥沙、河道、水库、江湖等的分析研究和数值模拟工作,我的研究区域大大拓展了。因为涉及的范围广、方向多、内容复杂而各具特点,每一个项目都是挑战。以河道演变为例,它的时间尺度可长可短,有句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武汉河段的演变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滩槽格局跟当下不同,天兴洲偏靠武昌侧,汉口侧的汊道(前段时间所谓“断流”的主角)是当时的主汊。沧海桑田,用我所学,也仅能窥得一二。

问题四:你如何看待工作中的成就和挫败?

朱玲玲:最近,我在认真地阅读《长江之子郑守仁》,联系到这个问题,我深刻地感觉到在郑院士经历的磨难和取得的成就面前,我的所谓挫败、成绩那都不算个事。挫败当然是有的,有一年,我参与编写的一份研究报告认识不够深入,当一个个专家细数报告中的不足之处,我如芒刺背、如坐针毡。而成绩是远远谈不上的,仅仅是一些指标在数量上还看得过去。但我所承担的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作,我都会尽自己的全力做到最好,对外赢得口碑,对内让领导放心,被双重信任是目前为止最大的成就。

问题五:你的工作都那么忙,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的?对未来有什么期许?

朱玲玲:一个人的精力永远是有限的,工作也是永远忙不完的,要想获得更多的个人时间,就一定不要游移和磨蹭。同时,我的性格也决定了手上压不了事情,否则晚上一定会失眠。所有的项目我拿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阅资料,充分了解以往做了什么、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可以深挖的、创新或者进行完善的,然后列出研究提纲,有计划、有步骤地执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想法永远在行动前面,所以我的工作效率还比较高。

对未来的期许,一是期望能与科室的同事一起,继续擦亮我们河道泥沙团队的招牌,精诚协作、攻坚克难,拓展传统泥沙学科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服务于长江大保护;二是能抽出些时间,打理生活和自己,活出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住对创新、技术攻关的热情。

问题六:你是一个二胎妈妈,生活中是什么样的状态,也像工作中一样忙碌吗?

朱玲玲:是的,孩子们尚在幼年,在你的身后追着喊“妈妈”几乎是我们家每天的主旋律。我的孩子们很幸运,有非常爱他们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都是非常老实的农民,吃苦耐劳,善良有爱,一直与我们同住,帮着照顾两个孩子,处理家里一些琐碎的事情,解决了我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最大的后顾之忧,是我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的重要保障。当然,孩子是需要陪伴的,父母也需要休息,每周我会空出半天到1天的时间,带着孩子父母到江边、解放公园转转,下个小馆子,稍长些的假期,我们也会出去旅行,毕竟世界那么大,谁都想出去走走、看看。放下所有的工作后,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家里洗洗涮涮、辅导孩子作业、陪孩子玩、跟远在故乡的父母聊聊天,偶尔打打羽毛球、唱唱小曲,或者做点菜犒劳犒劳自己。几乎每天都是满满当当、简简单单的,我一直不用发愁减肥(大笑)。

问题七:作为杰出青年的代表,想对广大的青年说些什么?

朱玲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是单位的中坚力量,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要背负得就更多,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学考察时对青年的勉励“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所以,我们要时刻挺起你们的脊梁,才能为单位、为国家撑出更广阔的天空。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