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援疆路上,从“第一次”开始

来源:机关党委 时间:2021-10-25 作者:王立海 编辑:熊莹

——写在援疆一年时


2020年,我接受组织选派,作为中组部第十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援疆干部到祖国边疆支援工作。根据安排,我挂职的岗位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水利局水资源管理处副处长,主要负责水利信息化和水文工作。转眼间,进疆已一年有余,回想点点滴滴,犹然在心。

援疆是光荣的使命,更是难得的历练。在援疆之前,我对新疆和兵团了解不多,对新疆和兵团的感觉是遥远而陌生。在援疆的这一年里,我走了12个师、24个团场、31个水库,加强了对各师信息化和水文工作的了解学习,许多事都是人生的“第一次”经历,都是深刻的记忆。

第一次踏进兵团,深感振奋和自豪。2020年9月21日,我随援疆干部团队抵达乌鲁木齐。第一站,是在兵团党校接受为期五天的岗前集中培训。路上,我一直在想,兵团,那自然要有兵的属性,兵团里的干部职工是不是有些与众不同?或者和军人一样,身着军装或者迷彩服?到达目的地后,我一看,等待我们的兵团干部职工和我们一样,在穿着上并没有“兵”的感觉。通过培训,我了解到,兵团是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向驻疆部队发出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一声令下,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的部队,脱下军装,成为保卫、建设新疆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是新疆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新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为迈向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次踏进兵团,我深深体会到兵团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的重要力量。能够在兵团挂职援疆,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做贡献,光荣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一次在兵团加班,深感工作有挑战。到岗第一天,临到下班前,我已办理完3份材料,过程很顺利,结果很圆满。心里窃喜,第一天上班就得心应手,后面的工作肯定也会游刃有余。正在此时,接到上级一项紧急任务,第二天早上交成果。时间紧,任务重。要想完成好这项任务很难借鉴以前的工作经验,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收集和学习兵团的有关资料,对任务进行系统梳理,抓住要点,按照要求组织好材料。我“一心多用”,查通讯录联系相关人员找材料,梳理分析任务的要求,构思报告框架。当天晚上,完成报告时已是凌晨1点多。10月的乌鲁木齐夜晚很有点凉,在马路边等待的士,深呼一口凉气,人也清醒很多。回到援疆公寓,已是凌晨2点。

这次加班给我留下很深刻的教育和启示,一是练好基本功,开展工作时就会更自如;二是办法总比困难多,越是突发情况,越能考验处事能力,只有沉着冷静,全心投入才能完成好工作;三是学习永远在路上,特别是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第一次在兵团出差,深感创业很艰苦。在兵团的第一次出差是10月29日,一个人到塔城。飞机刚降落,人正下舷梯,塔城机场就飘起了大雪。头发不多,在这个时候就稍显“吃亏”了,赶紧自拍了一张雪中的照片留作纪念,便匆匆进了机场。我这次出差的目的地是乌拉斯台水库。乌拉斯台是一句蒙语,意为杨树。这个水库附近有个地方叫乌拉斯台,所以叫乌拉斯台水库。来接我的人是九师的赵主任,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九师的水文工作和信息化建设情况。我们碰面后,赵主任就和我谈起了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和他自己的一些思考。谈到水文工作的时候,他说,九师有一个在山谷里的水文站,有位老职工带着爱人一辈子在那驻守。他和那位老职工打过不少交道,那位老职工工作细致严谨,默默奉献,交往中,能深切感受到他对新疆、对水文的热爱。交谈中,赵主任伤感地说,那位老职工已因病去世,由于当时在出差,所以未能送老人最后一程。水文工作是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在江河湖泊,在辽阔边疆……都能看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水文人,他们无怨无悔、不计得失,把“坚守”二字镌刻进了骨子里。

刚到乌拉斯台水库,就被它的独特设计震撼了。它始建于1976年,采用双曲拱坝的技术建造。这在当时水库建设主要靠人力施工、缺少大型机械的年代,是相当有难度的。到达乌拉斯台水库大坝时,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崇山峻岭之间盖满了白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一派美景。从坝上看去,坝下的发电厂房显得“非常渺小”,朋友圈的朋友看了发电厂房说,这房子看得人心里慌啊!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人就是这样的,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用担当作为书写了一个个精彩!

临别乌拉斯台水库前,赵主任逐一介绍了水库的管理人员。他介绍其中一位说,老周同志是65年生的,1981年参加乌拉斯台水库的建设后,就留下来管护他的这个“老朋友”了。从一个帅小伙子守到快退休的老头子,一辈子都献给了水库。老周笑笑说,你还不是一样,在这里干了28年。这一笑才知道,赵主任原来是水库水文站的老站长。看着他们朴实的笑脸,我赶紧叫人帮大家拍个合影,让相机记录下这个难忘的时刻,记录下这群可爱的水利人。

图片1_副本.jpg

乌拉斯图水库合影


第一次在兵团结亲,深感民族团结意义重大。按照上级党组织部署安排,我参加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与南疆维吾尔族群众玉素普.艾买提“结亲”。这里说的“结亲”,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结对认亲活动。机关干部职工与民族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像一家人一样常来常往、互帮互助、越走越亲。

第一次到南疆结亲和看望玉素普及其家人是2021年3月。担心语言不通、沟通不畅,所以我到了南疆当地之后是通过工作队里的国语老师跟他联系的。当天,玉素普正好要从打工的图木舒克市回家,但是政府正在帮连队居民统一建设新房,而老房子又正在收拾,不方便到家里看望他。我们约好当天晚上在连队见面交流。当天晚上将近23点的时候,一身迷彩服,骑着电动三轮车的玉素普出现在连队门口。走近一看,年龄和我差不多,一下子就感到一种别样的亲切。我用海南普通话,他用维吾尔普通话,就这样一句一句地聊了起来,中间还夹带些肢体比划,虽然这个天聊得多少有点“废体力”,但好歹大家都能理解对方想表达的内容。从聊天得知,他比我小2岁,家里一共4口人,育有一儿一女,他和媳妇都在打工,已经不种庄稼了。女儿上高中,儿子上小学,经济上、生活上压力不大,政府补贴盖了新房子,生活越来越好了。送他回去之前,我把下午购买好的油、米、面交给了他,跟他约定,等他新房子的葡萄树、桃树果实成熟时再过来一起采摘,一起在葡萄树下吃羊肉串和拌面。

图片2_副本.jpg

与维吾尔族“亲戚”交谈

第一次从兵团回家探亲,深感对家人“欠账多”。远离亲人在外,非常想家。2020年疫情期间,我和爱人及两个女儿“封闭”在家将近三个月,那段时间也是我们一家“最密切接触”的一段时光。当时小女儿只有一岁两个月,还不会走路,处于牙牙学语阶段,居家期间我教会了她走路和简单的交流,父女感情正盛。在援疆后第一次回家探亲时,不满两岁的小女儿竟然不认识我了,喊我叔叔。在妻子给她提示后,才慢慢想起来,大喊“爸爸、爸爸”,当天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更让我感到“欠账”的是,妻子住院动手术时无法全程陪护照顾,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没能帮上忙。这一年来,幸好有家人和单位在后方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关怀,才让我能够安心、努力做好援疆工作。

援疆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更是一个崭新的课堂。感谢水利部、长江委和水文局的信任和培养,给了我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在一个使命特殊的环境中,挑战自己、锤炼自己,不仅给我的人生道路增添了一抹耀眼的“风景”,更丰富了我的成长阅历,给了我温暖与力量。接下来的两年,我将牢记使命,不负组织信任,用行动践行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长江委精神,以“不吃老本、再立新功”的精神状态投身水利援疆事业,展现一位长江水文人的新作为,不断争取新成绩。


责任编辑:钟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