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长江水文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2-02-23 作者:周明 编辑:杨杰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从西向东流入东海。在长期的水文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江水文文化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江水文事业进入新的良好发展时期。特别是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被誉为洞庭湖及长江流域水情“晴雨表”的城陵矶水文站,在长江水文人中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激发了长江水文人做好水文工作的决心与信心。

长江水文文化体系独特

都江堰工程宝瓶口北岸岩壁上凿有“水则”,“水则”每“则”一划(0.33米),乃是中国最早的水位标尺。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在四川涪陵长江江心石梁上刻有石鱼,以石鱼至水面的距离来衡量江水枯落的程度。目前,尽管水位自动观测在长江流域较为普遍,但为校测水位、开展应急监测等工作需要,设立水尺至今仍在长江流域沿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研制生产自记水位计。经不断改进,到20世纪80年代,长江流域水文部门研制的自记观测仪器种类很多,按传感方式分为浮子式、压力式等。其中,因结构简单和操作及维护方便,浮子式的使用较为普遍。随之而来的,就是建设了大量水位自记井。这也成为水文的一项重要标志性建筑设施。随着水位自记技术的发展,目前新增水位自记井明显减少。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流速仪测流在长江流域普遍采用,基本上是使用转子流速仪,主要有旋杯式、旋浆式两大类型。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使用木质绞关时多用15~30千克铅鱼;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用水文绞车或船用三绞测流时,铅鱼用到200~250千克。水文缆道普遍推广后,铅鱼成为水文缆道综合性测验的主要仪器设备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测流取沙多使用木船或测桥、缆车,小河还使用吊船过河索。20世纪50年代中期渐有木壳测轮,60年代后大多改为铁壳测轮,少数站使用过水泥壳测轮。江源地区曾以牛皮筏作测船,但一般在夏秋季平水时使用。测船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吊船过河索配合使用。在长江干流中下游和其他大支流中下游,目前测船仍是主要过河设备。水文缆道一般是指岸上操作缆道,控制流速仪及采样器过河,定位施测流量和含沙量。

河流泥沙测验,长江流域水文测站主要是测悬移质含沙量,开展推移质和河床质测验的测站相对较少。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泥沙测验仅限于测取悬移质含沙量。1922年,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开始在干流大通、九江、汉口等测站施测,以后陆续增加枝江、松滋口、城陵矶等站。各省随后也陆续增设。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江多用横式采样器取样。1958年,长办武穴站首创用圆锤击打开关,控制采样器在预定水深处关闭取得该点水样,操作简便,至今仍在延续使用。

20世纪70年底长办(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局研制的长江73型沙质推移质采样器,在宜昌、奉节和江西省峡山、翰林桥和坝上各站使用,效果较好。后经过改进,在1978年成功研制Y78-1型沙推移质采样器,性能稳定、成果可靠,在长江、汉江、赣江等部分测站推广使用。该设备收集的推移质资料,为葛洲坝及其他水利工程采用。为了三峡工程设计科研的需要,1961年起在寸滩水文站开展卵石推移质测验。20世纪80年代,长办水文局多次改进完善自主研发的卵石推移质采样器;四川省水文总站研制成功软底网式缆道卵石推移质采样器。

水文测站各项观测原始资料,都要按科学方法和统一的图标、格式、文件进行统计、整编,为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科学研究和有关国民经济部门提供可靠的水文基本数据。通过资料整编,还可总结水文测验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和提高水文测验水平。资料整编成果用一定形式予以刊布,使之便于应用和长期保存。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部先后指定原南京水利实验处、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流域历史水文资料进行系统整编刊印,以后又按地区分工对逐年水文资料采用全国统一的《水文年鉴》形式整编刊印。《水文年鉴》整编刊布的测站和内容,主要是基本站网的资料。专用站和各种实验站的水文资料和多年水文特征统计资料,均不列入《水文年鉴》而另行专册刊印。1958年将《水文年鉴》按全国统一的卷册划分、编号与汇刊分工,是水文资料整编工作趋于全国统一标准的转折点。1976年,长办在其负责汇编的《水文年鉴》中选定第六卷第一册用计算机进行复审、刊印,并于11月完成,为全国第一本电算整编刊印的《水文年鉴》。

中国治水历史悠久,记载历史旱涝灾害、洪枯水情的史籍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此外,众多的石刻、碑记也留注有洪水、枯水记载和痕迹。

1952~1977年,长办与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成都勘测设计院等9个单位先后共20余次,分别自金沙江干流上段的奔子栏到宜宾的17个河段、长江干流李庄至宜昌的63个河段,调查到50多个历史洪水年。其中,发现最早的碑刻记载是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还有公元1227、1788、1860、1870年等16年,共有刻字180余处,以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特大洪水的刻字最多,1788、1860年次之。从三峡黄陵庙内碑刻题记查明,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建庙以来,以1870年洪水为最大。

自唐宋以来,历代有关长江流域旱灾记载的文献很多,惟历史最枯水位的描述和石刻比洪水相对要少。1972年,长办与重庆市博物馆合作,在长江上游的江津至宜昌河段进行了专门性的枯水调查,并接测了枯水位标志的高程,获得了大量的枯水资料。在重庆、长寿、蔺市、涪陵、丰都、忠县、石宝寨、云阳、奉节等地,发现历史枯水题刻共362段,尤以江津的莲花石、重庆的丰年碑、涪陵的白鹤梁、云阳的龙瘠石、奉节的记水碑最有价值。

2007年,中国水文史上第一部全国性水文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这是我国水文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水文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有序发展的新阶段。条例颁布以来,长江水文法规体系得到逐步完善。云南、重庆、湖南、安徽、江苏等地出台地方“水文条例”或“水文管理条例”;青海、西藏、四川、湖北、江西、上海等地出台“水文管理办法”或“水文条例实施办法”。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长江保护法多处涉及水文工作,并明确继承和弘扬长江流域优秀特色文化,给加强长江水文文化建设、推进长江水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当前,我国的水文工作实行中央和省级两级管理、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长江委水文局作为流域水文机构,负责管理流域管辖范围内水文业务和管理工作;流域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均设有水文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内的水文工作,基层水文工作由省级水文机构实行垂直管理。流域和省级水文机构均设有水质监测部门,流域水质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常规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机构名称上,青海、湖北、湖南等省为“中心”,重庆、上海等市为“总站”,西藏、云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机构名称为“局”;在机构职能上,四川在水利厅设立水文处,青海、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苏等地水利厅设有水文职能处。完备的管理体制,保障了长江水文工作的顺利开展。

长江水文精神文化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期的水文工作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水文人紧跟时代发展、追踪社会需求,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服务防洪保安,积极服务水利建设,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创造了一个个辉煌成果和历史丰碑,谱写了一曲曲情系长江、科学测报、持续创新、服务社会的壮丽凯歌,也形成了宝贵的长江水文精神文化。

情系长江是长江水文人的情怀。长江水文人热爱长江,以水文事业为荣,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致力于人水和谐。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长江水文人以服务治江事业为己任,围绕水旱灾害防御和服务三峡、南水北调、葛洲坝、乌东德、白鹤滩等水利工程建设,辛苦耕耘,默默奉献。特别是一线水文人,长期坚守基层测站,顶暴雨、战洪水,收集宝贵的水文资料,为长江水文事业、为确保长江安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代又一代长江水文人身上,集中体现了他们心系长江,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赤子情怀。

科学测报是长江水文人的使命。长江水文人遵循流域水文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精心监测,准确预报,深化分析,不断提升测报水平。水文测报“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报得及时”的工作要求,已深入水文人心中。在历次长江大洪水中,长江水文人迎峰而上,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洪水测报战,为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1998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在决定荆江分不分洪的重要时间节点,长江委水文局经过紧张而认真地分析计算后作出了及时、科学的回答,为党中央决定不动用荆江分洪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可靠依据和决策支持。

持续创新是长江水文人的追求。长江水文人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博采众长,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永不自满,永葆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江水文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03年,长江委水文局在水文行业率先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以来,长江委水文局连续实施报汛自动化、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水质能力提升、水文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等重点工作,服务水利工作和流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长江委水文局在全面深化“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五大体系”建设目标,即功能完备的综合站网体系、透彻感知的立体监测体系、智慧协同的专业支撑体系、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保障体系,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水利现代化。

服务社会是长江水文人的宗旨。长江水文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己任,立足水利,面向社会,提供全面优质服务。2008年以来,长江水文参与完成许多重大突发水灾害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水文应急工作,如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09年西藏墨脱堰塞湖、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2015年监利沉船、2017年和2018年长江太仓段水域两船碰撞事故,以及2018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2018年汉江水华和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等。在这些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中,长江水文人克服各种困难,及时提供了大量水文监测数据和预报分析成果,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做出了突出贡献。

加强长江水文文化建设的思考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加强长江水文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多措并举,推动水文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增强自信决心、开展历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水文人以防汛测报为中心,以长江安澜为己任,当好防汛“耳目”和“参谋”;积极做好水文基础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不断加强水环境、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积极服务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着力加强河道监测体系建设和河道泥沙研究,服务长江河道治理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扎实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水文经济实力,努力破解自身发展难题;不断提高应急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注重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自身建设;广泛参与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重大科研工作,并结合长江实际,对水文科技的相关理论和重要前沿课题进行深入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推动长江水文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党史学习教育和长江水文发展史教育融入日常,融入经常,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长江水文人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坚定自信决心,赓续红色血脉,鼓起走好新时代长江水文长征路的精气神。

讲好水文故事、挖掘先进典型、弘扬优良传统。长期以来,长江水文人扎根基层测站,守住寂寞、不畏艰苦,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水文事业默默奉献,许多集体和个人荣获省部级以上表彰,构成了长江水文文化的精神底色。推进长江水文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深度挖掘先进集体和人物背后的故事,讲好长江水文劳模故事、测报故事、创新故事、抢险故事、家风故事和文物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长江水文不同时期英雄图谱,更好传承长江水文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共创幸福水文。

挖掘历史底蕴、提升文化品位、保护水文文物。开展百年测站调查工作,深入推动水文测站文化提升工作,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红水文站”。规范使用水文标识,通过提升视觉效果,提升公众对水文的认知度。把水文元素融入水文规划和设施建设中,努力使每一项水文工程既体现水文特色,又与建设地点规划、景观协调一致,做到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的有机结合。借助水利政研会、流域协作会等平台,加强流域水文机构和各省(区、市)的沟通联系,以及与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推动水文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依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积极推动建设中国水文博物馆。开展水文文物线索收集调查,充分利用长江文明馆、长江展览厅、长江水文陈列室和流域内已有水文博物馆、陈列室等设施,稳步推进水文文物的保护。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流域内不同层级水文博物馆和陈列室等的建设和改扩建工作。充分应用先进技术,让更多的水文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重视平台应用、打造教育基地、加大传播力度。积极参与长江文化学术交流。加强与主流新闻媒体的联系,充分应用网站、新媒体等平台,加强水文文化宣传。不断完善水文法规和制度体系,持续理顺水文体制机制。建立水文实践基地、教育基地、文化基地等,为大中小学生提供近距离亲身体验和接触水文的机会。积极创建长江水文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流域内水文机构联手等形式,开展水文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推进流域机构和各省(区、市)文化建设数据共享,共同建设水文历史影像库、水文文化成果库、水文科普知识库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鼓励文艺创作、推出文化精品、丰富文化活动。因地制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出台有效激励措施,积极鼓励长江水文人运用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影视、动漫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推出水文文化精品,展现水文工作和水文人风采。充分运用《水文化》《江河潮》等水文化和水文文化研究与传播阵地。积极组织和参与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文体比赛等文化活动,提升素质、凝聚力量、扩大影响。积极推动水文文化教育,广泛开展水文文化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活动。(《人民长江报 》 2022年02月19日 第 05版)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