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听青年科技英才说②】河道处刘世振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2-03-29 作者:刘世振 编辑:郑力

【编者按】为切实加强水文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工作,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广大青年职工奋发有为,长江委水文局于2022年1月首次开展了水文局青年科技英才评选活动,6位青年才俊入选长江委水文局首届青年科技英才。

长江水文网策划推出“听青年科技英才说”专题,分别推出牛文静、刘世振、李雨、邴建平、邹振华、钱宝等6位同志的感悟体会。让我们随着他们生动的笔触和难忘的故事,去感悟属于他们的精彩、属于水文人的精彩、属于长江水文的精彩!

刘世振: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

微信图片_201910112347322_副本.jpg

刘世振(左一)在科研项目外业试验现场

我的专业是摄影测量与遥感,主要从事河道勘测、崩岸监测、水库水文泥沙观测等方面的生产、研究工作。

小装备往往能解决大问题

2003年7月-2010年4月,我就职于长江委水文中游局河道勘测队,从事河道生产工作,有幸接触到了大量的勘测项目。一次,中游局承接了湖南省一座水电站的安全监测项目,由于很多监测点位于两岸的山体上,要在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上观测一等水准,难度很大。有时一行人费了好大的劲测上去,却闭合不了。作为记录员,我对着数据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发现问题很可能出在水准尺的尺垫上。尺垫适用的场景是较平坦的硬质路面,一到陡峭的山地,就不可避免存在“摇晃、滑动”等水土不服的情况,影响观测结果,同时隐蔽性还强,不易引起注意。于是一行人针对山地地形特征,“鼓捣”出两对长3公寸,直径2厘米的“尺钉”。它们既能牢牢打入山体,又方便转尺,测完起出,还能重复使用。有了这对山地水准测量神器,很好地解决了尺垫不稳导致山地水准不易闭合的问题。这个事对我触动非常大,紧扣生产、贴近需求的研究工作才更有生命力。有时候,小装备往往能解决大问题。

就从焊几个“钢架子”做起

2019年,水文局开展了三峡科调二期一个水库观测技术研究专项。其中有一项工作是研究水库大水深测深技术,形成一套面向生产的技术成果。研究团队遇到第一个难题就是水下地形在不断变化,无法像岸上地形那样能建立稳定的基准,研究成果对提高水深测量的绝对精度的贡献率到底有多少,无法回答。能否建立起一个水下的绝对的基准,改变这一不利态势?我与团队一起,经过反复合计,决定就从焊几个水下的“钢架子”做起,建立水下测深基准。选址问题,稳定性问题,防淤积问题,声波回波能量衰减问题,尺寸计算及建造成本问题……通过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2019、2020、2021年,利用三峡水库处于汛限水位及乌东德、白鹤滩水库蓄水前的有利时间,完成了三库高精度水下测深基准场的建设。蓄水后,淹没于水底,形成水库大水深测深技术研究的基准,据此,也首次给出了水库大水深的绝对精度。2020年8月,在项目中期成果审查会上,以胡春宏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对本项研究工作给予了“工作重要,做得很好”的评价。“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通过这件事,我更为切身体会到:科学研究工作其实和生产一样,唯有打好基础,方能行稳至远。

锚定新目标:现代化的河道勘测能力建设

调研.png

刘世振(左三)在进行设备调研

近年来,以机载三维激光雷达等测绘新技术发展很快,逐渐具备了应用于河道勘测生产的能力。然而如何在工作中推进并用好这些技术,尽快提升能力,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我和团队一起,结合研究项目开展了前期的探索,准备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培养一批无人机测绘人才,二是列装一批新型技术装备,三是制定一套适用于河道观测的技术标准,四是建立可靠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五是积极参与“数字孪生长江建设”、“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工作,在实战中淬炼能力。目前,水文局已经通过系列无人机竞赛及大型项目的锻炼,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具有实战能力的“空中力量”;通过实施“十四五”规划,也有望列装一批新型技术装备。后续可将主要精力聚焦在新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建设、大型项目锤炼等方面,锚定新目标,建设现代化的河道勘测能力。

(刘世振,长江委水文局河道勘测管理处正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