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听青年科技英才说③】技术中心李雨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2-03-30 作者:李雨 编辑:杨杰


【编者按】为切实加强水文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工作,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广大青年职工奋发有为,长江委水文局于2022年1月首次开展了水文局青年科技英才评选活动,6位青年才俊入选长江委水文局首届青年科技英才。

长江水文网策划了“听青年科技英才说”专题,分别推出牛文静、刘世振、李雨、邴建平、邹振华、钱宝等6位同志的感悟体会。让我们随着他们生动的笔触和难忘的故事,去感悟属于他们的精彩、属于水文人的精彩、属于长江水文的精彩!

李雨:测江河脉搏 验青春担当

1648608463172069927-original.png

李雨作为团省委青年宣讲团成员赴湖北电信集团宣讲长江大保护

获评“水文局青年英才”,我深感荣幸,但更多的是惶恐,深知自己与局里其他“业界大咖”“学术达人”相比,还相差甚远;与始终奋斗在基层测站的优秀青年比,更没有什么可炫耀的资本。但转念一想,如果能借此机会,把工作以来的个人感悟分享给正在奋斗路上的水文青年们,也算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首先,能成为长江水文的一员我倍感幸福。2013年,我从武汉大学毕业,迈出了人生中从象牙塔到社会的关键一步,“遥想”刚入职时的稚嫩、青涩、懵懂,有过审查会不知天高地厚和评审专家争执的“勇气”,有过和业主意见不和怒挂电话的“豪横”,也有过单沙和断沙、连时序和连过程傻傻分不清的“囧态”,庆幸长江水文大家庭给了我磨砺、关怀和包容。9年来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从一名水文测验小白,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直至今天我仍初心不改:“上得会场论长短、下得江河施测验”,在自己热爱的水文测验事业上研理论、写代码、做试验,我是幸福的。

同时,作为技术中心的一员我也深感使命艰巨。刚入职时,我们科研所(原技术中心)所长鼓励我:“博士研究水文测验的比较少,要静下心、沉住气,这个领域大有可为”;时任科室主任也告诫我:“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在技术研究,要有真本领、硬技术,才能不愧对我们的名称”。为了掌握核心技术,通过自学、请教、参加培训班,相继攻克了python和C#等语言关、MIKE和SWAT等模型关、全局寻优和机器学习等算法关,并带领团队针对流量在线监测的理论、方法、技术装备、比测试验等全业务流程,开展了多维度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1项、2项成果纳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目录。作为专业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其他生产项目共计150余项,获得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长江委青年岗位能手、长江委水文局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此外,作为家庭的一员我感到更多的是愧疚。刚参加工作夫妻二人就两地分居,为了支持我的工作,爱人主动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儿子和女儿出生都碰上项目评审,而没能等到出院就匆匆赶去出差;带小朋友去看海的计划行程也是一拖再拖,给他们的错觉就是海是个无法到达的地方;奶奶照顾两个孙儿慢慢长大,自己却变得直不起腰、弯不下腿;爷爷独自在老家,从北方大男子从不进厨房,到现在洗晾晒、煎烹炸样样皆行。但家人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干,家里的事情忙得过来”,但我深知里面的心酸哪是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所能表达的。这也坚定了我奋斗的决心,一定不能让理解我、关心我、爱护我的亲人们失望,自己的成就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责任担当也好、苦难辉煌也罢,自己能有今天一点小小的成绩,有幸获评“水文局首届青年英才”,我最想说的还是“感谢”。感谢单位的悉心培养,能在金字招牌下茁壮成长;感谢前辈们的谆谆教诲,能在大师、首席的教诲下快速进步;感谢团队的鼎力支持,能在大家的帮助和扶持下干事创业。

我是幸运的,能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我是幸福的,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共同进步!

我也一定初心不改、不辱使命,为我挚爱的长江水文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和成绩!

(李雨,长江委水文局长江水文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