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听青年科技英才说⑥】流域水质中心钱宝

来源:流域水质中心 时间:2022-04-02 作者:钱宝 编辑:郑力

【编者按】为切实加强水文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工作,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广大青年职工奋发有为,长江委水文局于2022年1月首次开展了水文局青年科技英才评选活动,6位青年才俊入选长江委水文局首届青年科技英才。

长江水文网策划了“听青年科技英才说”专题,分别推出牛文静、刘世振、李雨、邴建平、邹振华、钱宝等6位同志的感悟体会。让我们随着他们生动的笔触和难忘的故事,去感悟属于他们的精彩、属于水文人的精彩、属于长江水文人的精彩!


钱宝:咬定青山不放松

1648868435310072287-original.png

钱宝参加学术交流汇报

回首工作后的点点滴滴,那些记忆深处的画面不断在眼前浮现。对于单位近些年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我们是实践者,更是受益者。感谢组织的培养,感谢同事的帮助。

出了“河海”,结缘长江

回想高考那年,家里每周停电2-3天的频率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我看报纸上说是由于缺水导致水力发电不足,于是高考志愿填了个河海大学的水文专业,其实也不知道水文具体是干啥的,反正就入了这个行。硕士选研究方向的时候,觉得水环境保护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选择,影响到硕博阶段。在河海的那些年,老师对我们异常严厉,但工作后发现那时的“严厉”确实让我们释怀了工作上的各种挫折。

2013年我入职长江委水文中游局,从此与长江结缘。作为中游局引进的第一批博士,我在报到后的第二天就到了洞庭湖基层水文站锻炼。在基层测站这个丰富的“土壤里”,我虚心向站上师傅们请教,积极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基层的业务需求深深刻进脑子里。在水文站的大半年时间里,我和师傅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生活,对基层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也与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坚定了自己做好新一代水文人的决心。自那以后,我暗暗给自己职业道路定了性:“工作不能脱离基层!”,我要向老一辈水文人学习,“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将来的工作要做实,要接地气,要落地生根、再开花结果。

实习结束回到中游局机关不久,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第一个考验。当时局里正计划申报西洞庭湖水生态实验站,感谢单位的信任,将技术攻关的任务交给我。接到任务后,我花了大量时间查阅各种文献资料,通过攻关,提出了水生态一二级分区理论及水生态实验站的具体功能设计与配置,方案得到了肯定,最终水利部门第一个水生态实验站被国家发改委批复,也标志着水文监测领域由传统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方向的拓展。

2016年,我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技能竞赛——长江委第八届职业(水环境监测)技能竞赛。在备战竞赛的日子里,每天除了正常工作以外,我又重新开始了大学“自习”模式。我翻阅了相关环境科学教材,“恶补”实验室操作理论和有关实验室管理要求,当实验室的同事下班后,再加练几套实验操作。首次参加竞赛,通过努力收获了三等奖。后面又经历了好多次的竞赛,但作为“选手”的经历却不多了。每当回忆起那些天大家拼命努力的样子,感觉还是那么充实,那么值得回味。一次比赛,虽然金牌只有一个,但收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工作中也一样,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锁定目标干下去,肯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水”到渠成,“质”地有声

在中游局的那几年,在组织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从SCI文章发表、发明专利申请、科研项目立项、国际会议交流等,部门科研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突破。

2017年,我被调入水文局机关工作,开始接触全流域水质监测管理方面的工作。作为水文局水环境监测创新团队的一员,我和团队成员一道,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进行逐个梳理,然后一项项去研究解决。面对汉江水华问题,我和团队成员蹲守一线,开展实地调查与分析,向长江委有关部门提供第一手监测信息,并提出科学有效的生态调度建议。面对洞庭湖水生态环境问题,参加现场采样调查和学术研讨,相关成果被湖南省人大采纳并写进了洞庭湖综合治理规划。在2020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积极参与筹划开展长江武汉江段水安全保障应急监测,相关成果得到部委领导的充分肯定。为更好解决量质同步监测等问题,推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的构建,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建立新标准,并参与了长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心的筹备工作。

微信图片_20220402081330.png

钱宝(左二)带队参加流域排污口监督核查

近五年,我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 25篇),出版专著4部,参编标准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项,3项成果入选水利部实用先进技术推广目录,1项成果获全国水利职工创新技术一等奖,1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篇论文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等。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长江水文提供的干事创业平台,也得益于流域水质中心和各分中心的支持与帮助。

回顾成长之路,有太多的感悟、感谢描述不尽,唯有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信念,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做好人、做好事、做成事。

衷心希望我们的水质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