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奔子栏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2-04-21 作者:邹正 伍松林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3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奔子栏水文站。

奔子栏水文站

1985年前后拍摄 测井和缆道房.jpg

1985年前后拍摄的奔子栏水文站.jpg

奔子栏水文站的测井和缆道房(1985年前后拍摄)

基本情况:奔子栏水文站设立于1959 年11月,隶属水利部长江委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上游局)攀枝花分局。目前测验方式为巡测,主要项目为水位、流量、降水。2021年2月1日,出现建站以来最小流量96.6立方米每秒(苏洼龙水电站蓄水)。2018年,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过流后, 11月14日,出现建站以来最大流量15200立方米每秒,洪水量级为万年一遇 。

奔子栏水文站距河口4345千米,距上游金沙江巴塘水文站约209千米,距下游的石鼓水文站约170千米。基本水尺断面最大水面宽约190米。

历史沿革:奔子栏水文站设立时为水位观测站。1965年11月,测流断面上迁12千米,更名为奔子栏(二)水位站。1966年5月改为水文站。1967年1月,下迁100米,更名为奔子栏(三)水文站。1968年3月,改为水位站。1984年8月,改为巡测水文站。1985年1月原金沙江水文水资源勘测队(以下简称金勘队)成立,队站结合,实行巡测工作模式。

1996年10月拍摄的奔子栏水文站房屋.jpg

奔子栏水文站房屋(1996年10月拍摄)

1997年7月拍摄的缆道房.jpg

奔子栏站的缆道房(1997年7月拍摄)

2005年1月拍摄的奔子栏水文站.jpg

奔子栏水文站全貌(2005年1月拍摄)

地理环境:奔子栏水文站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下社村的金沙江右岸,海拔2000米左右,附近有白马雪山,距香格里拉约80千米。滇藏公路(214国道)从附近穿过, 是古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奔子栏藏语意为公主起舞的乐园。相传唐朝贞观年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此地,见这里花红柳绿,气候宜人,便放开歌喉翩翩起舞,在这里逗留数日,每晚还与当地的百姓一起跳锅庄舞。公主走后,人们便把这片坝子称为“公子拉”,意为公主起舞的乐园,后音译写为奔子栏。著名的贺龙桥位于下游十几千米处。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将士经过奔子栏镇,巧渡金沙江,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原重庆水文总站(现上游局)出发,需要乘坐两天火车到昆明,再赶两天的班车到中 甸县(香格里拉),最后再坐上半天汽车,到达奔子栏水文站,顺利的情况至少需要四天半。1985年成立金勘队后,从攀枝花出发,乘坐两天半的客车,经过丽江、中甸等地到达水文站。山高路陡,路面坑洼,长途颠簸。现在,从上游局出发,开车到攀枝花分局大致需要8小时,从攀枝花分局到奔子栏水文站,大致需要8小时,大部分路程为高速公路,进出奔子栏水文站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1985年首次采用针式打印测验成果.jpg

1985年首次采用针式打印测验成果

1989年7月拍摄的缆道打油架挂装自行车.jpg

缆道打油架挂装自行车(1989年7月拍摄)

技术发展:1985年,实行队站结合后,在原金勘队工作的邹正(曾任上游局涪勘队队长、涪陵分局局长,现任分局党支部书记)负责巡测工作。邹正利用PC1500微型计算机、针式打印机,采用BASIC语言,编制了流量测验程序和大断面计算程序。当年奔子栏水文站第1次流量监测成果用的还是复印纸记载,第2次就实现了PC程序自动计算数据,针式打印输出成果资料,是重庆水文总站最早采用该技术的水文站,乃至在全江都保持创新前列。2003年,配置了计算机、打印机,实现微机测流。2005年7月1日,实现自动报汛。2021年4月,北斗模块升级为GPRS数据模块,报汛技术再次提档升级。

邹正利用PC1500编制流量测验程序.jpeg

利用PC1500编制流量测验程序

难忘岁月:1984年,上级决定将奔子栏恢复为水文站,时任石鼓水文站站长王正清带队前往奔子栏,修建缆道房、自记测井,架设水文缆道。当年底,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具备流量测验条件。水位和降水观测继续由留站老职工刘承瑞驻站负责观测,流量测验实行巡测。测组人员到站后,一般要住站一星期左右,首先对机绞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再等待时机开展流量测验。巡测人员需要自己动手,用煤油炉生火做饭,期间住在旧站房,木板墙缝里时常出现红色的壁虱,经过多次打药才将其消灭,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1989年,奔子栏上游支流松麦河上的古学水文站纳入巡测。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差,为确保奔子栏、古学两站流量巡测,上级决定在主汛期,巡测组人员住奔子栏站巡测古学站。第一批驻站巡测人员为邹正、秦联清、王丽川三人。到古学站要经过奔子栏下游14千米处的金沙江大桥,再沿江上行41千米到达。当时没有班车可乘坐,站上配备了两台自行车。在当时路况下,很难在两站之间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对奔子栏站的缆道打油架做了改进,在两边增加自行车挂钩,在确保安全前提下,通过缆道和打油架,把巡测人员送过江去,再骑行27千米到古学水文站,节省了一半的路程。完成任务后,用对讲机呼叫在站人员,然后用同样的办法过江返回。由于高原缺氧,加之坡陡路窄,弯多坑洼,骑行非常危险吃力。好在巡测人员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适应力强,总能想办法克服困难,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2018年11月14日白格堰塞湖洪水淹没奔子栏水文站1.jpg

白格堰塞湖洪水淹没奔子栏水文站(2018年11月14日)

2018年11月14日白格堰塞湖洪水应急监测1.jpg

白格堰塞湖洪水应急监测(2018年11月14日)

2019年8月拍摄白格堰塞湖水毁修复后的奔子栏水文站.jpg

白格堰塞湖水毁修复后的奔子栏水文站(该站使用的是倾斜式水尺)(2019年8月拍摄)

2018年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险情发生后,按照长江委水文局部署,上游局迅速派出7个应急监测组,在堰塞湖上下游1000千米江段,布设8个应急监测站点。据预报,堰塞湖溃决,位于下游约400千米的奔子栏水文站,将发生“万年一遇”洪水。上游局应急监测小组10余名人员,在奔子栏水文站做了六天紧张忙碌的大量准备,包括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实战演练各种监测方式,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险情,严阵以待大洪水。大家的心情在不安、紧张、焦虑中不停转换,犹如一把拉满的弓箭,蓄势待发。2018年11月14日清晨,奔子栏镇交通管制,两岸警笛响起,负责清场和维持秩序的警察成队出现在大桥两端,消防武警在监测点附近集结,现场的气氛紧张凝重。9点20分,奔子栏水文站水位起涨,大家飞奔各自负责的岗位,立即开展应急监测。树干、油桶、汽车、大型漂浮物不断从上游漂下来,水位急剧上升,涨速超过预想,起涨后5分钟上涨1米,1小时上涨12米,流态复杂凶猛。临时布设的自计水位计无法正常工作,立即采用人工观测水位,并利用浮标法和电波流速仪监测流量。与此同时,远在重庆、武汉的水文局和上游局的领导与职工,昼夜时刻关注奔子栏水文站的实时险情和人员安危情况,前后方联动应对险情。10点30分,洪水涌进奔子栏水文站房屋,机绞被淹。11点,观测井倒塌。11点30分,两岸不断崩塌,尘土飞扬;大桥拉偏绳断裂,过江电缆在江面上剧烈晃动,站房被淹没。12点30分,水位涨速明显放缓。13点,出现洪峰,流量15200立方米每秒,涨幅20.09米,缆道房被淹没过顶。13点05分左右,水位开始下降。晚23点最后一次测流结束时,水位已消退13米,至正常水位,应急监测取得圆满胜利。

相关阅读: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泄流奔子栏水文站高洪应急监测纪实

相关视频:奔子栏水文站全力监测白格堰塞湖洪水(点击播放)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