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石鼓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2-05-07 作者:胡卫东 杨义华 蒲政平 杨秀川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4期,让我们一起走近石鼓水文站。


石鼓水文站


1651893920058063673-original.jpg

石鼓水文站(2022年拍摄)

1651894880543007037-original.jpg

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石鼓水文站缆道房

sendpix2.jpg

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石鼓水文站老站房


基本情况:石鼓站设立于1939年2月,现为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隶属水利部长江委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上游局)攀枝花分局。监测项目有水位、流量、水温、降水、单样含沙量、悬移质输沙率、颗粒分析、地下水位及水温等,其中流量测验精度为一类。该站还是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基本站点,上游局唯一地下水监测站点。2005年8月12日,出现建站以来最高水位1827.83米。2018年11月15日,出现建站以来最大流量8380立方米每秒。2021年2月2日,出现最低水位,实测最小流量209立方米每秒。

石鼓水文站距河口距离4174千米,距上游金沙江奔子栏水文站约170千米,距下游金沙江阿海水文站约198千米。基本水尺断面宽约260米。

历史沿革:设立初期为水位站,领导机关为前中央水工试验所。1942年,领导机关为金沙江工程处。1948年11月停测,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工程局。1950年1月恢复,领导机关为长委会岷江工务所。1951年,隶属西南水利部领导。1953年5月,上迁约2千米,级别为水文站,领导机关为云南省农林厅水利局。1956年,领导机关变更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89年,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委员会。2005年10月,新建办公楼和雨量场。2021年,对整体站容站貌进行改造。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涂善超、左成勋、郑安东、和志銮、王正清、李星林、王丽川、邹费祥、梅同单、胡卫东、杨义华、吴君朴等先后担任站长。


长江第一湾.jpg

长江第一湾


地理环境: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在横断山脉形成罕见的三江并流壮观。金沙江奔腾至云南省玉龙县石鼓镇,突然反向转弯,形成了罕见的“U”字形大弯。这里是金沙江河谷比较富庶的地方,风光秀丽,物产丰富,素有高原小江南之誉。石鼓水文站位于石鼓镇上游3千米处的金沙江右岸大同村,处在长江第一湾的上半边,高程约1800米,距下游金沙江虎跳峡约50千米。水文站附近生活着纳西族居民,山连云岭几千叠、家住长江第一湾,这里的人们引以为自豪。


石鼓.jpg

鼓状石碑


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从原重庆水文总站出发,乘坐火车经贵阳到昆明,大约需要2天时间,再换乘汽车经大理、丽江等地到石鼓水文站,共需5天左右时间。1985年成立原金沙江水文水资源勘测队(现攀枝花分局),从攀枝花乘坐汽车,经丽江等地到石鼓水文站,大约需要3天左右时间。现在,从上游局驾车,经贵阳、昆明、丽江等地,到石鼓水文站大约需要2天左右时间,全程为高速公路。从攀枝花分局驾车经永胜、丽江等地,大约7小时可达石鼓水文站。

红色印迹: 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率领下,在石鼓镇大同村木瓜寨(位于水文站下游约300米),抢渡金沙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石鼓碑背后的高坡上,建起了长征渡口纪念碑,高8.1米,气势雄伟,庄严肃穆,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前的牌楼是红军渡江纪念室,室内陈列着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云南的文物。

百岁老人:王绅,石鼓镇人,纳西族。红军渡江当年,他是当地的教书先生,积极为红军带路,翻译纳西族方言,为成功抢渡金沙江做出了贡献。1939年,参加石鼓站建设。后来,他还参加了奔子栏、金江街等水文站建设。曾因公负伤。据他的后辈回忆,老人家建站时常说“有条件要建,没有条件,自力更生也要建起来!”退出工作岗位后,他坚持锻炼,100多岁时还坚持每天跑步、作诗,写300个正楷毛笔字。1997年,丽江地区行署老干部局、上游局、石鼓镇政府联合为他举办百岁寿辰。昆明电视台《走长江》摄制组,专门采访了他的传奇故事。199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看望慰问了王绅老人。王绅老人1999年去世,享年104岁。


0000.jpg

王绅老人1995年接受采访


技术发展:2004年配置计算机、打印机,从此摆脱手工制表和计算,实现微机测流。2005年7月1日,水位和雨量实现自记并通过北斗卫星自动报汛。目前,实现水位、流量、水温、降水、蒸发、地下水水位及水温等水文要素实时在线测报,测验方式为驻巡结合。


sendpix4.jpg

1986年石鼓水文站使用的测深计数器

测井.jpg

上世纪90年代石鼓水文站使用的测井

201507311843473915.jpg

石鼓水文站水位自记台和倾斜式水尺(2015年拍摄)


荣誉表彰:1999年,被授予长江委水文局先进集体。2000年,被授予长江委水文局文明单位称号。2004年,被授予长江委水文局优秀报汛站称号。2016年和2019年,获上游局岸缆站成果质量全优一等奖。其余年份成果质量均为全优。

难忘岁月:上世纪80年代,石鼓水文站一般有12名职工。食品是计划供应,每人每月供应3斤肉票, 5天供应一次。水文站职工常是夜间两点去排队,有时不能买到,想改善伙食就得再等5天。由于石鼓镇较为平坦,警戒水位较低,发生洪水时,县里和镇里的领导就会到水文站了解水情,人们也喜欢围到水尺旁看水位。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水文站工作的重要性,常常主动支持配合,买肉也就不再困难。那时水文测验使用木船,5个人一组轮班,一次流量精测往往需要7个多小时。当时水文站还配备手枪,站长持枪上岗。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大洪水,金沙江大部分河段维持中高水位。7月12日至9月10日,石鼓水文站水位连续超警戒51天,连续超保证水位8天,石鼓镇部分居民房屋被淹。全站5名职工昼夜坚守岗位,连续开展水文监测,其中三人是20多岁的小伙子、两人50岁左右。进出水文站的公路被淹,生活用品紧缺,后来只能以洋芋作为主食充饥,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大洪水的监测工作。


白格通过水文站.jpg

2018年11月15日白格堰塞湖洪水通过石鼓水文站

应急监测.jpg

2018年11月白格堰塞湖洪水应急监测

点这里,阅读长江水利网报道《扼守长江第一湾》


2018年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险情发生后,按照长江委水文局部署,上游局迅速派出7个应急监测组,在堰塞湖上下游700多千米江段,布设8个应急监测站点。堰塞湖溃决,下游部分站点发生万年一遇洪水,石鼓水文站是最下游的“收官”监测站点。上游局应急监测小组10余名人员,在石鼓水文站做了7天紧张忙碌的大量准备,包括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实战演练各种监测方式,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险情,紧急转移全站设备物资,严阵以待大洪水。大家的心情在不安、紧张、焦虑中不停转换,但始终如一把拉满的弓箭,蓄势待发。11月14日21时35分,石鼓水文站水位开始明显上涨。15日8时40分出现洪峰,水位超警戒3.97米,超保证1.97米。9时40分,洪水开始缓退。石鼓应急监测小组全体人员昼夜坚守,克服漂浮物多,夜测能见度低等困难,连续测报十多个小时,完整收集各项水文要素,成功把好白格堰塞湖洪水监测最后一关,标志着上游局应对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险情水文应急监测任务圆满完成。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