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攀枝花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2-05-27 作者:伍松林 程平 邬向东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8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攀枝花水文站。


攀枝花水文站


攀枝花水文站(2022年拍摄) (4).jpg

攀枝花水文站(2022年拍摄)

基本情况:攀枝花水文站设立于1965年5月,现为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全国水资源监测生态流量监测站、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基本站点。隶属水利部长江委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上游局)攀枝花分局。监测项目有水位、流量、水温、降水、泥沙、水环境监测等,其中流量和泥沙测验精度均为一类。1966年8月31日,出现建站以来最高水位1002.00米。1966年4月9日,出现建站以来最低水位984.94米。

攀枝花水文站断面位于金沙江弯道顺直段,顺直长约 1400米,断面呈“W”形,左深右浅,河床为乱石夹沙,汛冲枯淤,年际间变化较小。控制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每年6~9月为洪水集中期。受上游电站放水影响,洪水持续时间长,呈现多峰型特点。多年来,水位流量关系基本稳定。该站测验管理方式一直为驻测,近年来一般安排3人驻站观测。

攀枝花水文站距河口3658千米。距上游金沙江金沙水电站约11千米,距上游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约41千米,距上游金沙江中江水文站约220千米;距下游金沙江银江水电站(在建)约10千米,距下游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口约14千米,距下游金沙江三堆子水文站约18千米。基本水尺断面宽约180米。


单位门牌(2003年拍摄).jpg

攀枝花水文站门牌(2003年拍摄)

攀枝花水文站老照片(上世纪90年代前后拍摄)- (2).jpg

攀枝花水文站老照片(20世纪90年代前后拍摄)

攀枝花水文站老照片(上世纪90年代前后拍摄)- (4).jpg

攀枝花水文站老照片(20世纪90年代前后拍摄)

攀枝花水文站老照片(上世纪90年代前后拍摄)- (6).jpg

攀枝花水文站老照片(20世纪90年代前后拍摄)

历史沿革:建站初期,四川省渡口市(现攀枝花市)委托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设立渡口水文站,是攀枝花三线建设的专用水文站,隶属重庆水文总站和渡口市农业局双重领导。上级安排原重庆水文总站副主任李果哉,负责组织建设该站。1977年改为基本水文站;1985年,原金沙江水文水资源勘测队成立,与渡口水文站共用办公用房。1987年3月,渡口水文站更名为攀枝花水文站,隶属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领导;同时挂牌“攀枝花市水文站”,继续为地方发展建设提供水文服务。1988年1月下迁60米,即为现在的攀枝花(二)水文站。邱龙章、谭安民(代理)、童显光、陈建华、易焕楚、程平、曾义华、肖忠、伍松林、郑强明、王丽川、张星科、雷方亮、杨义华、胡卫东、陈细润等同志,先后担任站长。2007年,原金沙江水文水资源勘测队与攀枝花水文站分离办公。2019年,大力推进示范站建设,软硬件设施整体改造升级,站容站貌焕然一新。

对岸远眺攀枝花水文站(2003年拍摄).jpg

对岸远眺攀枝花水文站(2003年拍摄)

地理环境:攀枝花市位于四川最南端,北距成都600多千米,南距昆明270多千米,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也是长江干流最上游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启动三线建设。依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为三线。三线建设开始后,全国各地建设队伍陆续集中到三线地区,各种物资也源源不断运往内地。在西南、西北三线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上百余个,形成建设的高潮。在金沙江边,建设者“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依靠人力搬运成千上万吨的大型机械,终于建起“象牙微雕”式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

攀枝花水文站位于攀枝花市东区大渡口街道,距攀枝花分局10千米,车程大约15分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重庆乘坐火车,经老成渝线到成都后,第二天转经成昆线,到攀枝花需2天时间。那时从重庆驾车,经成都,翻越泥巴山、拖乌山等地到攀枝花,需要3至4天。现在,重庆到攀枝花高速公路900多千米,从上游局驾车到攀枝花站,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10小时。

攀枝花水文站测井(2003年拍摄)-2.jpg

攀枝花水文站测井(2003年拍摄)

攀枝花水文站缆道房(2003年拍摄).jpg

攀枝花水文站缆道房(2003年拍摄)

攀枝花水文站雨量场(2003年拍摄).jpg

攀枝花水文站雨量场(2003年拍摄)

技术发展:1965年6月13日,攀枝花水文站完成第一次流量测验;9月4日,启用测船开展流量和输沙率测验。1975年7月,建成电动缆道,使用缆道流速仪施测流量。1998年,配备计算机,测流取沙结束手工记载。1999年,安装超声波自记水位计,实现水位自记。2007年,缆道及测验设施改造升级,开始使用变频缆道。2019年,结合水文要素在线监测重点研发项目,雷达一体化测流系统、在线视频测流系统等先进在线监测设备在该站投入应用。

2012年,该站水文资料成果质量荣获长江委水文局全江优胜奖评比一等奖,2015年荣获三等奖。其余年份在上游局评比中均为全优。

sendpix0.jpg

攀枝花水文站办公室(2022年拍摄)

sendpix1.jpg

攀枝花水文站健身器材(2022年拍摄)

文化建设:积极践行长江水文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测站文化建设。布设党建廉建、站网分布图、水文站简介,以及新时代水利精神、长江委精神等图文展示。安装一台70寸电视机,播放水文站简介,展示实时水情。积极开展职工健身活动,配备跑步机、动感单车、哑铃、羽毛球等健身器材。

攀枝花水文站老照片(上世纪90年代前后拍摄) (1).bmp

攀枝花水文站老照片(20世纪90年代前后拍摄)

难忘岁月:为支援三线建设,1963年3月,春节刚过,上级要求重庆水文总站到四川渡口市筹建水文站。涂善超、童显光(曾任重庆水文总站主任)参与渡口站选址和查勘工作,建议渡口作为设站位置,以便为攀钢建设服务。后来,周超卓、郭易彬等到渡口确定了建站位置。当年,时任重庆水文总站副主任李果哉,带领邱龙章、邱正德、李世义、张天柱等人投入建站工作。当时条件困难,在四川合江县打造吊船,用汽车运到渡口。对面修公路放炮,用吹口哨提醒,建站人员用漂木搭建临时棚子,躲避放炮飞石。上世纪70年代,渡口站一般有8个人左右的编制,每个月的水文资料整编成果,同时报送地方有关部门,每月获得地方一些经费支持。

sendpix0.jpg

美丽“姐妹花”:攀枝花水文站女职工刘艳和易静,一个风风火火有干劲,一个细致入微很专注。她俩虽然性格不同,对工作却有着相同的责任感。在攀枝花水文站十几年里,她们一个主外, 承担大部分的水文监测任务;一个主内, 主要负责资料整编和内业管理。俩人配合默契,友谊深厚,被大家称赞为“姐妹花”。2013年,攀枝花电视台《天天讲述》栏目专门采访她俩的故事,向社会刊播了《金沙江畔的姐妹花》电视报道。两人现已退休,单位需要帮忙时,她俩总是爽快答应,非常乐意贡献余热。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