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感受青春力量

来源:机关党委 时间:2022-05-30 作者:熊莹 编辑:杨杰

---水文局庆祝建团100周年主题团日活动暨2022年青年职工座谈会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5月23日,长江委水文局举行庆祝建团100周年主题团日活动暨2022年青年职工座谈会。水文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海云出席会议并讲话。局领导罗禹权、官学文、张明波、熊明出席会议。局副总、局机关各单位(部门)负责人、团委书记,勘测局班子成员、副总工程师、党群办主任及127名团干、青年职工代表通过会议视频系统参加会议。

会上,多位青年代表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畅谈理想与责任、使命与梦想,从中可感受新时代长江水文青年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坚定与执着。现选取8位青年的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付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中游局河道勘测中心副主任)

很荣幸在这里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和感悟。

首先,青年同志要有理想。我刚进入单位时就被曾荣获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第一名的罗兴同志的事迹所打动,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在赛场上展示自己的技能。在组织的培养和同事的帮助下,我也获得了相关竞赛的名次。感谢长江水文大家庭提供的平台让我圆梦,我内心无比的喜悦和自豪。

第二,青年同志要能吃苦。我参与的第一个外业项目是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河道观测项目。连续一个月,我和同事在高温天气中钻芦苇、趟水沟,过淤泥。这一趟出差让我感受到了河道勘测工作条件的艰苦,同时也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有多辛苦,也不再有畏难情绪。我们应在最平凡最基层的岗位吃苦耐劳、克难前行,努力成长为长江水文事业的中坚力量。

第三,青年同志要敢担当。2016年中游局承担了一个省几十个县的山洪灾害调查项目,有大量的专题图和断面图需要绘制,我负责绘图工作。我不分白天黑夜的网上搜索资料,调试程序,还求助于老师和同学,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制图流程,最终如期完成了任务,并得到好评。单位给年轻人压担子,这是对我们青年同志的信任,也是我们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我们要勇于担当,全力以赴。

最后,青年同志要肯奋斗。2017年,初出茅庐的我参加湖北省第五届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个人第六名,这次竞赛中我的操作分第一,理论分拖了后腿。后来在备战长江委职工职业无人机监测技能竞赛和“助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长江”河湖监管无人机应用技能竞赛中,我每天晚上复习理论知识总会到12点以后,经常是抱着书本入睡,有段时间感觉自己坚持不下来,就咖啡和红牛兑着喝。最终,两次比赛我的理论成绩都是第一,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以前辈为榜样 为新时代治江事业贡献力量

戴明龙

(第七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获得者,现任水文局水资源中心总工程师)

我2004年硕士毕业后加入长江水文,一直从事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工作。参加工作后,我深深感受到长江委人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领悟到顽强拼搏和坚韧不拔的真正含义,牢记领导和前辈们“一分辛苦未必一分收获,十分辛苦必然一分收获”的谆谆教导。18年来,办公室是我的第二个“家”,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时间努力提升业务水平,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工作是流域规划以及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的基础。18年来,我先后参与承担《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等十余项重要流域规划的编制、滇中引水等数十项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等工作,参与国之重器——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历次调度规程的修编,参与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建成后蓄滞洪区布局调整方案等研究工作,尽心尽力为治江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为我顺利开启科研创新之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途径,我和所在的团队陆续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省部级层面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长江水文给了我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我个人的进步和成长与单位的培养和同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回想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资料短缺地区的水电站径流分析这样常规的工作都曾经让我抓耳挠腮。我将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工作,努力回报单位。

我们正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流域人民对防洪安全、用水安全、生态安全的依赖度越来越强。我们青年人一定要以老一辈专家为榜样,以前瞻务实的战略格局、开放合作的国际视野、铁杵磨针的自信定力,勇于科技创新、攻关核心技术,强化成果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为新时代治江事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不负韶华。


助力智慧水利建设之我见

秦昊

(2022年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现任水文局预报中心情报室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广大青年寄予厚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关爱和深切期待,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员,倍受鼓舞,同时,也感谢长江水文,为我们青年发挥自身特长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

今年是水利行业迈向智慧水利的关键一年,水利部将智慧水利建设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实施路径之一,也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作为一名水利信息化从业人员,有责任为长江水文的智慧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近由于承担项目的关系,深入学习了智慧水利、数字孪生、“四预”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资料,总体来说,水利智慧化围绕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进行构建,以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为目标,底层是算据、算法、算力的全面升级。我认为,在智慧水利,特别是在数字孪生建设中,水文不可或缺并承担着大量工作。水利感知和数据底板是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基础,我建议,应加快从数据收集向数据分析、数据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此外,以数字孪生建设为基础,将各项对外服务进行产品化和标准化,打造一批高质量定型产品,形成完善的产品体系。积极推进相关平台建设,建立应用市场,统一管理服务产品,形成标准的数据、模型、计算以及咨询类服务。


顺势而为 为智慧水利建设贡献力量

李雨

(2021年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现任水文局技术中心二室主任)

我2013年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入职长江水文,遥想刚入职时的稚嫩、青涩、懵懂,庆幸长江水文大家庭给了我磨砺、关怀和包容。刚入职时,我们老所长鼓励我:“博士研究水文测验的比较少,要静下心、沉住气,这个领域大有可为”;时任科室主任也告诫我:“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在技术研究,要有真本领、硬技术,才能不愧对我们的名称”。为了掌握核心技术,我和团队一道,针对流量在线监测的理论、方法、技术装备、比测试验等全业务流程,开展了多维度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3项、2项成果纳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目录。结合自身工作,谈谈对专业工作的构想,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顺势而为。

围绕落实“十四五”规划要求,顺势而为,在水文现代化监测方面,抢占制高点、打好先手牌。围绕“五大体系”建设,在“一站一策”基础上,通盘考虑发展需求、建站条件和人力资源,扎实推进功能完备的综合站网体系和透彻感知的立体监测体系的建设。

围绕服务“数字孪生”构建,顺势而为,在水文要素在线监测方面,上下齐联动、组团寻突破。依托WISH系统,在局级层面整合测站、勘测局和局机关技术与管理部门等多方力量,通过松耦合方式,组建创新团队,在测站特性分析、多监测信息融合、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加强攻关,努力实现“在线监测+智慧计算+孪生交互”的新突破。

围绕发挥“协同创新”作用,顺势而为,加强合作,打通“产学研”,构建共赢体。立足自身测站分布广、资料积累多、特性认识深等方面的优势,针对不足和短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在联合攻关、成果报奖等方面发挥整体优势,互为补充,集成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和行业影响力。


做好预报,攻坚克难,搞好服务

张娜

(获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先进个人,现任上游局水情预报室副主任)

我2005年从四川大学水文及水资源专业硕士毕业,随后入职长江委水文上游局,先后在上游局寸滩水文站、总工办以及水情预报室工作,2011年-2022年期间负责上游局团委工作。在上游局十余年的共青团工作,让我对青年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情感。

水文预报,责任重于泰山。水文预报的主要职责就是当好防汛作战的“耳目”和“参谋”。2011年,我从上游局总工办调到水情预报室,一到水情室就经历了2011年嘉陵江秋汛和2012年长江大洪水。无论领导还是预报员真的是没有白天和黑夜。洪水过后,我们来到重庆合川,当时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高洪期间大半个合川受淹,那一刻,我觉得水文预报责任重大。后来,我们又经历了2018年金沙江两次堰塞湖险情、2020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以及2021年嘉陵江罕见超强秋汛。

科技创新,攻坚克难。多年来,长江水文一直坚持科技立局、人才强局理念。程海云局长多次鼓励长江水文青年 “广泛了解新技术、钻研新技术,做好新老技术融合,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级的支持下,我牵头成立“长江上游水文预报调度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以青年骨干为主,特邀水文局首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汤成友作为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堰塞湖入库流量快速监测和预报技术”等系列研究项目。期间,我看到我们青年那种攻克技术难题的奉献和执着,也让我更加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走在科技创新的路上。

十年共青团,伴我成长。从2011年开始,我先后担任上游局的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前不久,上游局团委完成换届选举。回首十余年的共青团工作,十分怀念,也感到十分的光荣。这十年,我和青年们一起走进乡村小学,走进儿童爱心庄园;这十年,我和青年们一起演讲、一起走进红色基地;这十年,我看到了一批批的新人进来,一批批的青年成长成才。这是集体的力量,十年共青团,十年青春,伴我们成长。


青春的模样

徐利永

(获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先进个人,现任汉江局丹江口分局副局长)

今天,回头想我青春的模样,那就是热爱、无畏和奋斗,回头看每一个铿锵和艰辛的脚步,都是那么珍贵和有意义。

18年前,我加入到长江水文这个大家庭,如今曾经追风的少年转身成为长江水文的追“峰”者,成为防汛测报岗位上的一名指挥员与守护者。我先后转岗五次,在水文测站、河道队、技术管理室、分局多个岗位实践和工作,不断的角色转换和磨练,使我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提高。很荣幸,在组织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我曾经在长江委职业技能竞赛水文勘测和工程测量两个专业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二等奖、三等奖。

水旱灾害防御水文测报是我们的天职。2021年的7轮洪水,历时2个多月。我和同事一直坚守在白河水文站,加强测报,及时报送水文信息。夜间值守,被蚊虫叮咬的全身都是红疙瘩。有时候熬夜熬得人迷迷糊糊,就多擦点风油精。因为连续暴雨及周边施工影响,断水断电时有发生,我和同事加强测站安全巡查,强化各项安全措施。这一年,汉江秋汛防御和丹江口水库首次蓄满至170米正常蓄水位的“双保”目标实现。很高兴,为此贡献了一份水文力量。

“一双草鞋、一根扁担”是汉江局老一辈水文人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新征程上,我将和我的同事一道,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水文人艰苦奋斗、科学严谨作风,把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铭刻在心里;立足岗位、踔厉奋发,不断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永葆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力争把专业所长发挥到极致;不断探索、扎实工作,工作中做到敢想、敢做、敢去争取,多研究、多领悟、多积累,少浮躁、少抱怨、少计较。

不懈地奋斗,就是我最好的青春模样!


怀着感恩的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李秋平

(现任三峡局水情预报室主任)

自入职以来,我就在三峡局水情预报室,最开始是开展水雨情报汛、水文预报等方面的工作,这个阶段很庆幸遇到了能引领前行的领导、经验丰富又不吝赐教的前辈和团结协作的同事。随着科室的业务发展,我逐渐接触了三峡科研专项。为完善知识结构,弥补专业不足,按时优质完成科研任务,我翻阅大量以前不曾接触的资料,不断地请教领导、同事、同学、朋友和老师。2014年,参与山洪灾害调查期间,外业调查近1个月,白天跟着前辈们在烈日炎炎下穿林子趟河沟,晚上整理资料,虽然身体很累,但也是这次锻炼让我深刻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很多工作需要到现场查勘了解真实情况,同时也知道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一线同事的意见建议。2015年,在“两坝间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查会上,专家对我的汇报给予高度评价,当时备受鼓舞,也是这一次鼓励让我真正地意识到做任何事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充分的准备。2016年,开始承担业务咨询服务工作,深刻体会到每个项目来之不易、做每个项目的艰难困苦,也学会了“问题导向”“换位思考”。2021年,担任作为科室负责人,承担起科室管理工作,因为科室的业务种类较多、涉及面广,但自己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交上“合格答卷”,感谢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一年中的“狼狈”和收获,也让我深知自己知识技能储备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用,要继续努力练就过硬本领。

作为长江水文青年职工,十分感恩有长江水文这个平台给了我们展示的舞台,我也将加倍珍惜这个平台,继承和发扬长江水文优良传统,立足岗位,扎实工作,砥砺前行,不负韶华,用奋斗书写青春风采。


如果青春有底色,那一定是奋斗

汪梦琪

(2021年水文局第三届技术大比武水质监测专业第一名获得者,现工作于荆江局水环境监测分析室)

回想8年的工作经历,从最初的青涩稚嫩到现在的淡定从容,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如今的独当一面,在经历了成长与蜕变之后,我认为如果青春有底色,那一定是奋斗!

初入水质门,练好“基本功”是关键。在很多人眼里水质监测的工作就是去取点水样,放到仪器上等结果就行了。但是要想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必须要有规范的操作流程,熟知每个项目的标准方法,还需要接受各类考核任务确保监测能力达标。2014年刚参加工作时,我就遇到一次考核,压力之大不言而喻。为了不拖集体后腿,我一边学习操作规范,一边扎进实验室反复练习,不断总结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最终顺利通过考核。严格的要求和训练,也为自己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即使是日常的基础工作,我也始终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脚踏实地地对待每一次的监测工作。

技多不压身,向新领域发起挑战。2015年,适应工作需要,组织上派我到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学习。在外学习期间,为了能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我白天在显微镜前看样品,翻图谱,问老师,晚上在宿舍啃教材,补理论。回到单位后,我一直承担着部门的水生态监测任务,参与过有关科研项目,还在多项长江干支流水生态调查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持续深耕新领域。

比武论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8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参加过多次职业技能竞赛。期间,有失败、有收获、有成功。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水文局第三届技术大比武水质监测专业第一名。所有的成绩来自于挫折后的奋起拼搏,失败后的重新出发。而收获的除了“奖项”本身,更有自我加压、自我成长的欣喜。无数个挑灯夜战、无数次争分夺秒的经历,都是我最珍贵的记忆和储能。

在不断学习与思考中提升自我,在坚守信念与选择中保守初心,在经受挫折与困境中绽放光彩。8年的成长,让我明白汗水永远比泪水更有力量。未来,还有很多硬骨头需要啃,还有许多险滩要去涉。我坚信,只要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去奋斗,属于每个人的“限量版”青春总会常伴左右。


责任编辑:熊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