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清溪场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2-07-22 作者:郑晓波 邹正 朱辉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15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清溪场水文站。


清溪场水文站

2020年清溪场.jpg

清溪场水文站(2020年拍摄)

基本情况:清溪场水文站设立于1939年3月,是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隶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上游局)涪陵分局,控制乌江汇入长江后的基本水情。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单样含沙量、悬移质输沙率、降水、水质监测等,其中流量和泥沙监测为一类精度。1979年3月6日,出现建站以来最低水位和最小流量。1981年7月17日,出现建站以来最大流量(当年是水位站,流量为推算成果)。1984年8月9日,出现实测最大含沙量9.66千克每立方米。

清溪场站基本水尺断面最大水面宽610米,缆道跨度816米。距长江河口约2360千米。距上游寸滩水文站约135千米,距长江白鹤梁约11千米,距涪陵(长江与乌江交汇)约10千米;距下游万县水文站约186千米。距涪陵分局约13千米,驾车半个小时左右,可乘坐公交车。现有长22.2米、宽6.2米趸船1艘,以及2艘水文测船。测验方式为驻测。

sendpix3.jpg

清溪场水文站(2007年拍摄)

地理环境:清溪场站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四合村,地处长江南岸。涪陵二字取自“涪水之滨,巴王之陵”。春秋战国时期,为巴国国都。1997年重庆直辖,涪陵撤销地级市,设立涪陵区。有太极集团、涪陵榨菜等著名企业和特产。

清溪场镇内山地起伏,高程170-800米。清溪场站测验江段顺直长约2.5千米,河槽横断面呈“U”形,基本水尺附近冲淤变化较大,测验断面总体比较稳定。三峡水库坝前水位145米时,清溪场站水位流量关系受到影响。

上世纪80、90年代,职工从清溪场站到原重庆水文总站(现上游局),水路大约140千米,主要乘坐轮船,8个小时左右可到达重庆朝天门港。一般晚上赶船,睡上一夜,天亮时分到重庆,然后再赶公交车到总站。2000年底,渝涪高速公路通车,从清溪场站到上游局,驾车大约2个小时。

1658451675810071094-original.jpg

重庆水文总站(现上游局)勘察白鹤梁(上世纪70年代拍摄)

三峡水库蓄水前的白鹤梁.jpg

三峡水库蓄水前的白鹤梁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jpg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清溪场站上游11千米处,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白鹤梁题刻位于涪陵长江之中,是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用刻石鱼的方式,记载枯水位的奇特水下碑铭,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白鹤梁”因早年白鹤群集梁上而得名。这道长1600米、平均宽为15米的天然石梁上,至今发现唐代以来有碑文题刻165段,3万余字。其中记录有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水文资料。它对研究长江的水利综合开发、内河航运、桥梁建设、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都曾参考过这些水文资料。1988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至2009年,因三峡水库蓄水,为保护珍贵文物,修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期间,清溪场站提供了水位、流量、泥沙等水文监测服务。

2001基本水尺断面.jpg

清溪场水文站基本水尺断面(2001年拍摄)

1.jpg

清溪场水文站站房(2000年拍摄)

3.jpg

清溪场水文站站房(2015年拍摄)

历史沿革:设立初期为水位站,领导机关为前扬子江水利委员会。1943年9月停测,1945年8月恢复。1950年1月站别升级为水文站,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委员会。1956年5月,上迁350米,站名为清溪场(二)。1957年1月,改为水位站,领导机关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83年5月,站别恢复为水文站,测流断面在基本水尺断面上游1100米。1984年5月,基本水尺断面下迁50米,站名为清溪场(三)。2007年4月,上迁970米,站名为清溪场(四),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委员会。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杜正远、彭伟良、董渝生、陆宗林、朱辉,先后担任清溪场水文站站长。

5.jpg

倾斜式水尺(2000年拍摄)

2002虹吸式雨量场.jpg

虹吸式雨量场(2002年拍摄)

2000缆道打油维护.jpg

缆道打油维护(2000年拍摄)

sendpix2.jpg

ADCP测流(2015年拍摄)

技术发展:1983年1月,架设跨江缆道,采用过河索吊船开展测验。1997年,配置计算机,摆脱手工制表和计算。1998年,实现微机测流。2003年,水位采用气泡式水位计观测,减轻传统的人工观测段次;雨量采用翻斗式自记雨量计观测。2005年7月1日,水位和雨量实现自记并通过北斗卫星自动报汛。2009年,ADCP正式投产,流量采用过江索吊船走航式ADCP监测,悬移质泥沙采用横式采样器监测。2011年,采用浊度仪开展含沙量报汛。2020年,北斗卫星报汛模块升级。目前实现水位、降水自动报汛。

服务三峡工程:2009年,三峡库区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作为库区站,2009-2021年,清溪场站共实测流量1876次、单沙取样3051次;2011-2021年,为三峡工程开展实时报汛1600多次,为三峡工程运行调度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信息支撑。

荣誉表彰:1997年,被长江委水文局授予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获长江委水文局水文测验产品成果质量优胜奖三等奖。

先进典型:陆宗林,1980年参加工作,重庆合川人,现已退休。1992年,陆宗林参加长江委水文局首届水文勘测工技术比赛,获青年组第一名。同年代表长江委参加全国水文勘测工技术比赛,获得理论、流速仪拆装两个单项第一名,总成绩位列全国第五名,被水利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水文勘测工技术能手称号,长江委授予一等功并晋升一级工资。1996年,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模范工人称号。1997年,以全国第一名的总成绩,取得全国水利行业首届高级技师任职资格。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