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宜昌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2-08-09 作者:李云中 曾雅立 胡焰鹏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19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宜昌水文站。


宜昌水文站


宜昌站房.jpg

宜昌水文站站房(2017年7月拍摄)

断面.jpg

宜昌水文站测验断面(2017年7月拍摄)

基本情况:宜昌水文站是长江中游干流第一个大河控制站,是大国重器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的设计代表站,同时也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总出库控制站。宜昌水文站有系列的水文观测资料始于1877年4月,1946年3月成立宜昌水文站,隶属水利部长江委水文局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三峡局)宜昌分局。测验方式为驻测,主要项目为:水位、降水量、水温、流量、悬移质与推移质(沙质、卵石)输沙率及、泥沙(悬沙、推沙、床沙)颗粒级配分析、水化学(水质)。

实测最大卵石推移质.jpg

保存在宜昌站的实测最大卵石推移质(2015年拍摄)

地理环境:宜昌,湖北省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处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取“宜于昌盛”之意改称“宜昌”,是屈原、王昭君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宜昌是长江三峡起始地、三峡工程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宜昌水文站就坐落于宜昌市主城区滨江公园内。

宜昌水文站属于长江中游干流区,有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寒旱同季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1215.6毫米。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温度41.4℃(7月),极端最低温度零下9.8℃(1月)。全年大部分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年内水量分配不均匀。

宜昌水文站测验河段上下游约3千米顺直,断面宽约700米,位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下游约6千米。左岸为宜昌市城区,右岸为低山丘陵区,河岸稳定。断面上游约7 千米有黄柏河支流入汇;下游38 千米有清江入汇,其来水对宜昌水位有短暂的顶托影响作用。

宜昌水文站下游约3 千米有胭脂坝洲滩、下游20千米有虎牙滩、38千米有宜都弯道、80千米有芦家河浅滩、115千米有杨家脑洲滩等,对宜昌中低水位有显著控制作用。1970年葛洲坝工程动工兴建,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兴建,水库蓄水运用后清水下泄、河道采沙等因素导致河床冲刷下切,宜昌中低水位显著下降,经过胭脂坝等控制节点治理保护,2010年后下降趋势减缓。

历史沿革:1877年,宜昌海关水尺设立,每天定时观测水位一次。从此,宜昌始有水位记载。1946年5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设立宜昌水文站,测量水位、流量、含沙量。次年7月,增加降水量、蒸发量观测。是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改名长江水利工程总局。

宜昌水文站设站时,水尺断面位于在海关水尺下约150米处,两组水尺并立观测直到1957年,海关水尺撤销,统一使用宜昌水文站的水位。每天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定时广播的长江航行水情公告,是以宜昌水文站每天上午8时的水位,经过航道基准高程改算。

1949年7月16日,宜昌水文站由宜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8月,转交湖北省人民政府水利局领导。1950年8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农林水利部在汉口设立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省农业厅水利局改组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中游工程局和湖北省农业厅水利局两个机构。宜昌水文站由水利局调属中游工程局领导。恩施水位站同时划属宜昌水文站领导。

1.jpg

1.jpg

1951年2月,水文站网机构调整时,宜昌水文站列为二等水文站,增加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力观测。1952年3月,宜昌水文站由二等水文站改为一等水文站,并管辖枝江、牌楼口、松滋口、长阳二等水文站。

1954年增加推移质泥沙观测。1955年开始水温观测。1956年增加悬移质、床沙颗粒级配分析。1957年增加水化学(水质)分析等。1957年2月,随同全国水文站的名称统一改名为宜昌流量站。1959年4月18日宜昌站开始水情报汛工作,在二马路设立水情公告牌,同年5月1日宜昌站建成第一个水位自记设施。

1960年1月1日成立三峡工程水文站,与宜昌站合署办公(即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同年3月完成西陵峡喜滩吊船缆道建设任务。

1964年6月,水利电力部将全国各流量站的名称恢复为水文站,宜昌流量站复名宜昌水文站。

1965年1月,三峡工程水文站撤销,各水位站和三斗坪气象站由宜昌水文站管辖。

2.jpg

2.jpg

1970年葛洲坝工程(亦称三三0工程)开工后,为适应工程施工、设计需要,在宜昌水文站的基础上于1973年4月1日,成立宜昌水文实验站(简称宜实站)。1980年3月,恢复宜昌水文站。

宜昌水文站成立以来,先后有26位同志担任宜昌站站长。首任站长为岳德懋;1958年建立宜昌站第一个党支部,首任支部书记为梁景祥;赵文堂是宜昌站第一个副科级站长;李云中是宜昌站第一个正科级站长;王宝成是第一个兼任宜昌站站长的副处级干部。

技术进步:1955~1957年在宜昌站率先开展悬索偏角试验,三年收集了9个测次、60条垂线、6种不同铅鱼、4种悬索直径、附导线和不附导线等试验资料,提出了“分段改正法”。

1959年5月1日宜昌站建成第一个水位自记设施。1977~1983年宜昌站列入葛洲坝工程坝区水情遥测系统并投产运行,这是长江干流上第一个水情遥测系统。

宜昌站1959年架设喜滩流量站吊船缆道,这是长江上第一座高空测流缆道。1973年架设宜昌站吊船缆道,解决了高洪测验船舶定位难题。该缆道由两座重力地锚、一座45.3米高钢塔及4根斜拉线,主索直径37毫米跨度980米、两个移动行车及吊船索组成。

3.jpg

1.jpg

1972年设计建造投产船用重型三绞系统。该系统由三合一绞关、可旋转支架、水深计数器、悬索及铅鱼等组成。其技术参数为300千克,可满足高洪期流量、悬沙、推沙等测验。

1987年开发PC1500水文测验(流量、悬沙)计算机软件,实现了现场记录、现场分析、计算、校核、报汛、存储、打印等一体化作业。2000年1月7日沙质推移质计算及整编软件正式投入使用。

此外,还开展了水位流量关系分析研究、泥沙测验技术研究。2002年开始采用自记水位、2003年采用自记雨量,实现全年水位、雨量自记。作为长江委水文局118个中央报汛站之一,2005年实现报汛自动化。

宜昌站在施测沙质推移质.jpg

施测沙质推移质(2015年拍摄)

服务大国重器: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宜昌水文站为工程的顺利兴建,搜集和积累了大量完整的水文基本资料。在工程截流时,水文职工承担了一系列包括龙口水文测验等重要的水文技术观测任务,1981年1月4日,长江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宜昌水文站作为截流水文测报主要承担单位,圆满完成任务。

sendpix22.jpg
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工程截流成功,无人双舟在龙口进行水文测验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前期设计中,长江委水文局对宜昌站百余年的资料进行了深入查核和细致的修改考证,为确定三峡水库库容和坝高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三峡工程施工期间,特别是大江截流和明渠截流期间,宜昌水文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连续作战、精心观测,为截流指挥提供所需的各种重要的水文数据。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实现大江截流,宜昌水文站作为截流水文测报主要承担单位,圆满完成任务。

服务防洪减灾:在搞好工程水文测报的同时,宜昌水文站也为下游荆江等广大地区的防洪减灾起到了关键性的“耳目”作用。宜昌站洪枯水设计频率曲线,是三峡河段各类涉河工程的重要设计依据。

1954年7月22日至8月22日,宜昌水文站站房淹水达1.4米,下游荆江分洪闸3次开闸分洪。宜昌市政府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水文站提供办公用房,宜昌站全体职工连续作战两个多月,为战胜洪水作出了重要贡献。

6.jpg

1998年夏天,长江再次发生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洪峰次数之多均为历史罕见。宜昌水文站从6月4日起连续奋战3个半月,施测了8次洪峰的全过程,特别是为了抢测洪峰,冒生命危险,进行了10次夜测,为中下游防洪及时提供宝贵的流量资料。在这100多天的日子里,同志们始终保持了高昂的斗志,饿了吃一点快餐,渴了喝一点自来水,困了和衣而躺,用实际行动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地测报每一个数据、收集每一份资料,为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防洪及时提供科学依据。

7.jpg

宜昌站1998年高洪水文测验图

主要荣誉:1981年,宜昌水文站获水利电力部“81.7”洪水测报先进单位;1998年,荣获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1998年防汛抗洪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1年,荣获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全审站资料评比总分第三名;2002年,荣获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第五届全江水文成果质量优胜杯评比水文站一等奖;2004年,荣获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第七届水文成果质量优胜杯;2000-2003年度,被授予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文明单位称号;2012年,被授予中国农林水利工会长江委员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