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螺山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2-08-31 作者:莫登华、袁静、阳立群 编辑:郑力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22期,让我们一起走近螺山水文站。


螺山水文站


基本情况:螺山水文站设立于1953年,是监测长江荆江与洞庭湖出流汇合后水情的国家重要水文站、国家一类精度站,隶属于水利部长江委水文局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中游局)岳阳分局。螺山水文站主要监测项目有水位、流量、含沙量、悬移质输沙率、悬移质颗粒分析、床沙、降水量等。

螺山水文站历史最高水位出现在1998年8月,最低水位出现在1960年2月,历史最大流量出现在1954年8月,历史最小流量出现在1963年2月,历史最大含沙量出现在1975年8月。

1.jpg

受洪水侵袭的螺山水文站站房(1996年7月摄)

2.jpg

螺山水文站站房(2022年7月摄)

3.jpg

螺山水文站自记台(2022年7月摄)

4.jpg

螺山水文站趸船(2022年7月摄)

地理环境:螺山站位于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镇,过去螺山站交通不便,主要靠水路汉沙班客轮(汉口至沙市)、县道和长江汽渡往来洪湖、岳阳、汉口、监利、鸭栏、儒溪等地。荆岳大桥建成后,通过武监高速、许广高速可便捷出行。

历史沿革:螺山水文站1952年汛期由长江水利委员会设立断面施测洪水流量,1953年5月正式成立水文站。1956年1月,领导机关更名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62年4月下迁1千米,改名为螺山(二)站。1986年1月上迁706米,改名为螺山(三)站。1989年1月,领导机关更名为长江水利委员会。2002年1月上迁至设站断面,改名为螺山水文站。

螺山水文站于1953年5月1日开始观测水位、降水,同年6月开始施测流量,7月施测悬移质输沙率;1955年7月起施测单位水样含沙量、推移质输沙率;1958年7月施测单位推移质。自建站以来,还根据任务需要调整开展了蒸发、温度、气温、水化、水面比降等多个项目的监测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沈仲希、伏厚甫、彭艳明、林天才、陈建湘、罗兴、朱喜华、唐聪同志先后担任站长。

技术发展:螺山水文站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用自记水位计,随着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水位观测采用气泡式水位计,降水量观测采用翻斗式自记雨量计,实现水位和降雨自动采集、固态存储等,并用于资料整编。1996年和2002年先后配置了微机测流系统。2005年7月,螺山水文站水位、雨量信息实现了自动采集、存储和传输。2009年,螺山水文站成为长江干流首个将流量单值化方案用于流量测验与资料整编的水文站点,每年流量测次由120余次减少到38次。同年, 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被批准正式投产使用。2013年5月螺山水文站输沙异步测验方案获水文局批复投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超声波测深仪、电子水准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先进仪器也先后在该站推广应用。

5.jpg

螺山水文站职工开展高洪水文测验(1996年7月摄)

6.jpg

螺山水文站职工开展高洪流量测验(1998年8月摄)

抗洪记忆:上世纪90年代,螺山站水位虽实现了自记,但因技术信息手段受限,无法进行远程通讯,报汛采用人工观测,人工报汛。

1996年长江发生区域性中游型洪水。该年洪水有4个特点:一是洞庭湖四水来水大,并又主要集中在沅江、资水。二是干流洪水集中快,水位涨势迅猛。螺山站自7月13日以后9天内水位猛增超过3米,每天涨幅超过0.3米,并持续达9天。三是干流洪峰高、洪量大、水位高。螺山站流量大于50000立方米每秒的有24天,螺山站洪峰水位(34.18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四是干流中下游各站几乎同时现峰。螺山站副站长游庆宏在那段时间统筹布置安排全站工作,当时水位高峰期的时候每半个小时就要报一次,他带头坚持盯水位,一盯就是几个小时。两个月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舒心饭,生病了吃点药仍然带病工作,率领职工顶狂风、战恶浪、忍饥饿、抗疲劳,与蚊蝇毒虫作斗争,完成一项项测报工作。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6月中旬后,长江流域普降暴雨,长江洪水一路飙升暴涨,螺山站最高水位连创历史新高。螺山站水位观测频次由四段制、八段制迅速增加到逐时观测。当地军民抢筑的一段500米子堤,成为水位观测的唯一通道。滩地上的蛇和老鼠都挤在编织袋装土垒起的子堤上求生存。

6月底,螺山水位持续上涨、即将漫溢过大堤,螺山站职工深知,水位的变化过程线,就是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线,信息服务必须跑在洪水前面。螺山站及时将这一紧急汛情通报当地政府。镇政府负责人后来对螺山站职工感谢地说:“水文站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6小时抢险时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螺山站水位自6月28日起超过警戒水位,上级要求螺山站每30分钟通过电话直接向国家防总报告一次水情。沿着水深过大腿的子堤外侧,站长林天才带领螺山站职工,穿着下水裤,持续观测水位、报汛。

7.jpg

螺山站职工丁红尧观测高洪水位(1998年6月摄)

7月19日,观测栈桥被淹,水位自记台进水。自记台内,自记井盖外的浮子受波浪影响一晃一晃。按上涨趋势,浮子即将到顶。螺山站职工汪卫东就把仪器桌再垫高了一些,以增加量程。高洪时,测轮在1800米宽阔江面激流中测流,换装上最重的铅鱼,悬索在30多米的水中仍有40°的偏角。悬挂仪器的钢索在高速水流冲击下产生强烈共振,“嗡嗡嗡”响个不停,水下传上来的流速脉冲信号越发显得微弱。大量漂浮物不断袭扰,每施测一根垂线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主泓垂线抛110米锚绳还是滑锚,一般都要进行2-3次。起锚转移测线,油门加至最大,测轮在原地不动,顶不上去。只能避开主流上行再次抛锚。一次常规测验需5、6个小时。

螺山站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持续81天,超保证水位52天。期间,全体职工精诚团结,随叫随到,逐时观测,先后迎战了8次洪峰过程。他们冒着暴雨观测回来,不是去休息,也顾不上吃饭,而是拿着资料一路小跑赶到报汛室,计算、校核、检查,直到水情报出......

主要荣誉:2011年,《螺山站流量单值化方案》获长江委水文局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类”一等奖;《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研究与创新》获长江委科学技术三等奖。

1998年,林天才被评为长江防汛抗洪先进个人;2000年,汪卫东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2年,罗兴获第五届全国水文勘测技能大赛第一名(一等奖)、测船测深及取沙项目单项第一。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