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沙市水文站

来源:荆江局 时间:2022-09-08 作者:刘晓琴 编辑:钟兮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23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沙市水文站。


11111_副本.jpg

沙市(二郎矶)水文站水位自记台(资料图片)

码头.jpg

沙市(二郎矶)水文站码头(2015年4月 摄)


基本情况:沙市(二郎矶)水文站是长江中游干流控制站、中央报汛站、一类精度流量站、一类泥沙站,现监测项目有水位、流量、降水量、悬移质含沙量、悬移质颗粒级配、沙质推移质、床沙、水质等。现隶属于水利部长江委水文局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荆江局)沙市分局。

沙市(二郎矶)水文站1998年8月17日出现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2022年2月7日出现最低水位,2003年2月10日出现最小流量。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与荆江分洪工程防洪调度决策与运行控制均以沙市(二郎矶)水文站水情为重要依据。

亲切关怀:1998年8月1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来到沙市水文站,看望坚守岗位的水文干部职工,与大家共同分析枝城、沙市、宜昌、城陵矶、汉口等站水位、流量等变化趋势。

2018年5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胡春华来到沙市水文站,检查指导水文工作,与基层水文干部职工深入交流。

历史沿革:根据1951年7月中央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刊印的《长江流域水文资料第二辑长江中游区第一册》记载,沙市(一)站(即湖北省江陵县沙市(海关水尺))水位记载时间从1903年1月1日至1949年12月31日。


图片 4_副本.jpg
沙市(一)站1903年逐日水位表


1933年1月,水尺断面上迁2千米至沙市二郎矶处,更名为沙市(二郎矶)水位站,领导机关为江汉工程局, 1938年10月停测,1939年6月恢复,1940年6月再次停测,1946年4月恢复,1950年1月增加了降水量观测。1946年4月恢复。1950年7月,站别升级为水文站,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委员会。1956年1月,站别为水位站,领导机关更名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89年1月,领导机关更名为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1月,站别升级为水文站,增加了流量、悬移质输沙率及颗粒级配、沙卵石推移质输沙率及颗粒级配、床沙等测验分析项目。

1991年至今,徐荣刚、李智杰、蔡以定、许弟兵、肖虎程、吴世勇、马经安、吴立健、刘晓琴等人先后担任沙市(二郎矶)水文站站长。

地理环境:沙市(二郎矶)水文站地处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荆江大堤二郎矶处,紧靠滨江公园。上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0千米,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约150千米,距枝城水文站92千米;下距监利水文站170千米。左岸上游约15千米处有引江济汉工程取水口。站房下游约500多米处的大堤中央是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站房上游约600米处是观音矶。观音矶始建于南宋年间,为长江出三峡后的第一个古代人工修筑的矶头,也是目前长江流域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早的矶头之一,有“万里长江第一矶”之称。观音矶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宝塔。万寿宝塔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建成,是反映长江河床、水文、地理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


微信图片_20220908164326_副本.jpg

沙市(二郎矶)水文站(2019年6月 摄)


技术发展:2000年12月新建水文303轮投产使用,并配备了微机测流系统;2002年4月配备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及数字测深仪。2005年7月1日,水位和雨量实现报汛自动化。

2006年沙市(二郎矶)水文站可视会商系统投入使用。2008年开始,沙市(二郎矶)水文站开展了全面细致、卓有成效的测验方式方法创新工作,2009年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投产测流;2010年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应用于实际生产;2011年以来多型号激光粒度分析仪投产。2022年安装了H-ADCP和V-ADCP,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流量在线监测试验研究,多种在线测沙仪、快速测沙仪也在比测试验中。


1662598156962011753-original.png

位于沙市站测流断面处的流量在线监测平台(2022年7月 摄)


难忘岁月: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流域性大洪水。在这次大洪水中,战斗在水文监测预报第一线的广大水文职工发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艰苦奋战和连续战斗的精神,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了大量的水文信息和分析预报成果,仅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统计,1998年,长江委共收转水情电报100多万份,共制作短期降雨预报400期,中期降雨预报41期,发布水情预报3560站次,《长江水情公报》70期,《长江汛情简报》6期,各种重要水雨情分析报告68份,其数量均创历史新记录,为长江抗洪抢险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8年8月16日,长江上游洪峰在宜昌水文站的流量高达63300立方米每秒,在遭遇清江的洪峰后,合成流量超过70000立方米每秒,沙市水文站水位迅猛上涨,预报肯定要超过45米,达到了启用荆江分洪区的水位标准,是否分洪,需要权衡利弊、审时度势。8月16日下午4时,长江委水文局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指示,要求在1小时内回答6个有关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决策的关键问题。①沙市站洪峰的可能最大值及出现时间。②超分洪标准水位持续时间及超额洪量。③预见期降雨量及对沙市站洪峰的影响。④隔河岩水库泄流对沙市站洪峰的影响。⑤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可能降低荆江各站水位值。⑥若不考虑运用杜家台分洪工程,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对汉口水文站水位的影响。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后预报得出,沙市站水位不会超过45.30米,超过45米的持续时间只有22小时,超额洪量只有2亿立方米,分洪对下游各站最高水位的降低有限,遇见期内的降雨不会进一步加高洪峰。这些数据为党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600.jpg

荆江分洪工程(资料图片)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又一次流域性大洪水,洪水超历史,汛情超历史,水文测报的艰难程度和工作量也超历史,对当年沙市水文站17名职工也是一场历史性的严峻考验。一般年份,该站年均观测水位1200段次,发布水情电报4500余份,施测流量100余次,深夜出航测流不足1次。由于防汛和预报的需要,1998年仅7、8两月,观测水位就多达1754段次,发布水情电报4360份,施测流量49次,深夜出航测流8次。在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大超过往年,测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病员增多的情况下,整个高洪水位时期依然坚持安排24小时值班,全天候提供优质服务,受到了国家防总、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长江防总、省地市县各级防指、抗洪抢险部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时任沙市站站长李智杰回忆,9月11日洪水退去后,在沙市街头欢送抗洪抢险部队凯旋撤离时,一辆军车行至“亲人们,沙市水文站欢送你”的横幅前停下,一位可能与沙市水文站通过多次电话,与长江水文人结下了特殊情意的解放军指战员跳下军车,向头戴印有长江水利委员会委徽和“水文”二字太阳帽的沙市水文站职工庄重地行了个军礼,然后连声赞扬“沙市水文站的同志们辛苦了,感谢你们及时为我们提供了水情”,并主动提出要他们的太阳帽作纪念。他们立即在太阳帽檐上写下沙市水文站报汛电话号码送给这位解放军指战员。当年8月25日的《中国水利报》,以抗洪抢险专号,还对沙市水文站的事迹作了整版报道。

副本_副本.jpg

1662598157093000187-original.png

沙市(二郎矶)站水文测船(1998年8月 摄)

1662598157129059274-original.png

高洪中的沙市(二郎矶)水文站自记台(1998年8月 摄)

1662598157572045429-original.png

沙市(二郎矶)水文站职工抢设临时水尺(1998年8月 摄)


主要荣誉:沙市(二郎矶)水文站被评为1996年、2001~2002年度全国先进报汛站;先后多次被评为长江委水文局、荆州市防汛先进单位;2006年荣获“全国文明水文站”称号;2009年被水文局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领导小组评为先进集体;2020年荣获长江防汛抗旱先进集体称号。李智杰1998年7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抗洪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李清华2007年获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一等奖,邓山2017年获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一等奖。




责任编辑:钟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