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古学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2-12-27 作者:杨义华 伍松林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30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古学水文站。


古学水文站

image1.jpeg

古学水文站站房(2022年摄)

基本情况:古学水文站始建于1985年10月,是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隶属长江委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攀枝花分局,流域集水面积12152平方千米。主要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测验方式为巡测。1987年8月24 日,出现建站以来最大流量。2020年3月21日,出现建站以来最小流量。

古学水文站是长江委在金沙江上游唯一的支流水文站,距金沙江汇合口约8千米,海拔约2300米,断面最大水面宽约60米。距奔子栏站约30千米。

image2.jpeg

古学水文站老站房(2005年摄)

地理环境:古学水文站建在金沙江左岸一级支流松麦河上,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古学乡劳动桥。松麦河发源于四川省理塘县沙鲁里山主峰格聂山西麓,自北向南流经理塘、巴塘、乡城、得荣等4县,在得荣县古学乡汇入金沙江,长约251千米,落差2750米。松麦河流域生活着藏族、纳西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古学水文站断面位于松麦河与左岸支流硕衣河汇合口下游约200米处。上游约7千米处建有古学水电站,硕衣河上游约7千米处建有去学水电站。

古学水文站刚建成时,距县城约40余千米。附近只有两户藏族老乡居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除了强烈的日照和风化的山体,很难见到绿色植被,遇到下雨非常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险情。古学(二)站房屋紧靠公路,外侧是峭壁。曾发生山体滑坡,危及站房,流量测验停止了一段时间,直到古学(三)站建成运行,恢复流量监测。

上世纪90年代前后,从原重庆水文总站(现上游局)出发,需要乘坐两天火车到昆明,再赶两天的班车到中甸(现香格里拉),最后再坐上一天汽车,经奔子栏水文站到达古学水文站,顺利的情况至少需要5天。古学水文站建设查勘时,两站间还没有公路,从奔子栏到古学大约50多千米,通常是工作人员骑着骡子,驮上设备物资,走上一整天的崎岖山路。现在,从上游局出发,开车到攀枝花分局大致需要8小时,从攀枝花分局到古学水文站,大致需要9小时,大部分路程为高速公路,进出古学水文站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image3.jpeg

image4.jpeg

历史沿革: 1985年,国家计委将建设古学水文站任务,下达给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庆水文总站,建成后的运行模式为巡测。1999年8月,下迁60米,更名为古学(二)水文站,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委员会。2015年8月上迁1.4千米,更名为古学(三)水文站。

image5.jpeg

image6.jpeg

汛前准备(2022年摄)

技术发展:2004年5月,古学水文站通电,站上开始使用电器,配置计算机、打印机。当年10月29日,最后一次使用手摇机绞测流,告别了手动测流历史。2005年,水位实现自记并通过北斗卫星自动报汛。2022年4月,报汛采用的GSM模块更换为GPRS模块。多年来,成果质量均为全优。

难忘记忆:1986年11月,经得荣县古学乡人民政府介绍,得则村21岁的藏族小伙子格绒曲批,到古学水文站当观测员,这一干就是36年,现在已经57岁。当初古学站周边荒无人烟,不通电、不通车,测流用的是手摇绞车,他一个人在站工作和生活,有时汛期需要人工观测水位8段制以上,十分辛苦。古学(三)水文站建成后,办公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格绒曲批的妹妹阿姆,在水文站附近开了一个小商店,同时帮忙给哥哥看护水文站和观测水位。那时观测水位需要骑自行车去河边,一辆自行车用了10多年,各种零件老旧损坏,格绒曲批就用铁丝密密麻麻修补。后来,上级安排巡测组人员,专程到香格里拉县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兄妹俩掩饰不住激动之情,连连道谢。在格绒曲批和阿姆心中,古学水文站也是他们的家。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