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巫溪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3-01-04 作者:杜思源 黄河 智刚 赵绪超 邬向东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32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巫溪水文站。


巫溪水文站


image1.jpeg

巫溪水文站(2016年摄)

基本情况:巫溪水文站是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隶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上游局)万州分局。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悬移质泥沙、降水等。其中流量监测为二类、泥沙监测为三类精度。1998年7月1日,出现建站以来实测最高水位和实测最大流量。1997年6月6日,出现实测最大含沙量。

巫溪水文站控制三峡库区大宁河及大宁河暴雨区水情。中高水基本水尺断面水面宽约80-100米,缆道跨度126米。距大宁河河口72 千米。距上游中梁水电站54千米,距孔梁水电站26千米。距下游大昌水位站(1975年前为水文站)60千米;距长江夔门峡81千米。目前测验管理方式为驻巡结合。

巫溪水文站管理宁厂水文站、宁桥水文站,以及大宁河片区13个雨量站和15套三峡水情遥测站点。

1672799780449025956-original.jpeg

巫溪水文站(2016年摄)

地理环境: 巫溪水文站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城厢镇北门坡28号。测验河段顺直长约200米,河槽两岸为陡直石灰岩,河床为卵石夹沙,断面受冲淤影响有一定变化。上下游200米范围内均有急湾,上游110米有北门沟大桥,下游160米右岸有北门沟汇入。

上世纪70-80年代,从原重庆水文总站(上游局)乘车到巫溪水文站,至少要12个小时。如果选择水路,需从朝天门乘坐轮船,沿长江而下到巫山县城,再转小客船到巫溪站,一般需要3天2夜时间。随着沪渝、银百、泸蓉、安来等高速建成通车,从巫溪站到上游局,驾车约7个小时。

image5.jpeg

巫溪水文站(1992年摄)

历史沿革:巫溪水文站设立于1972年1月,当时领导机关为四川省水文总站。1986年10月,领导机关变更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89年1月,下迁40米,更名为巫溪(二)水文站,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委员会。

1988年,大宁河水文勘测队成立,队部设在巫溪水文站,负责巫溪、宁厂、宁桥3个水文站,以及高楼、建楼、徐家坝等13个雨量站的领导和管理。2002年,长江委水文局机构改革,大宁河水文勘测队与万州水文勘测队合并,成立万州(大宁河)水文勘测队,巫溪水文站划归万州(大宁河)水文勘测队(现万州分局)管理。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苏庭华、赵绪超、黄安树、智刚等同志,先后担任巫溪水文站站长。

image6.jpeg

电波流速仪与旋浆流速仪比测(1989年摄)

image7.jpeg

建设大宁河流域遥测系统(1992年摄)

1672799949525022937-original.jpeg

仪器设备调试(上世纪90年代拍摄)

image9.jpeg

水文测验操作室(2004年摄)

技术发展:1988年,在大宁河流域建立13个雨量站,开展无人值守遥测系统试验,为后期实现自动测报打下了基础。1989年,建成全国第一个水文遥测系统——大宁河流域遥测系统。1999年,配置计算机,逐渐摆脱手工计算和制表。2003年,实现全年雨量自动报汛;2004年,实现微机辅助测流和全年水位自动报汛。2019年11月,安装雷达波测流系统,经试运行和比测率定关系,该系统2022年正式投产,投产范围水位204.01~209.96米,流量149~2590立方米每秒。

大宁河为山溪性河流,洪水为陡涨陡落的暴雨型洪水。巫溪站根据洪水特性,不同的水位级采用可靠可行的流量测验方法。水位级在203.40米~210.00米范围,流量测验以流速仪为主,雷达波测流为辅。水位级在210.00~213.00米范围,主要为流速仪简测法;水位级在213.00米以上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浮标法、比降面积法和电波流速仪法。

1672800013019008494-original.jpeg

无人值守遥测系统试验部分参与者(1990年摄)

image11.jpeg

上级领导与大宁河水文勘测队职工合影(1992年摄)

image12.jpeg

上级领导与巫溪水文站职工合影(1996年摄)

image13.jpeg

上游局“交流学习找差距 提升水平强基层”活动(2016年摄)

难忘岁月:大宁河水文勘测队成立后,重庆水文总站抽调多名青年技术人员,到巫溪水文站开展新仪器试验。他们刻苦钻研,吃透进口设备原理,开发出水位特征值整理、流量监测计算等程序,并在其它水文站推广使用,极大减轻了手工劳动强度,也培养锻炼了一批技术干部。

那时,宁桥站只有简易的手摇水文缆道。100千克的铅鱼采样器,手动摇20次才行进一米。几条垂线的流量测验,要花一个多小时,体力消耗很大。一次巡测,暴雨导致山体滑坡,阻断公路,巫溪站职工冒着危险,沿着公路徙步20多千米,抢测到了重要水文数据。万古雨量站距离巫溪站100多千米,交通不便,每年到万古站取雨量存储数据,是非常艰难的考验。常是天不亮就出发,先坐一阵子汽车,然后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徒步30千米到万古站,一去一返共60千米,当天回到巫溪站已是深夜。路上会遇到蛇、狗等,稍有不慎可能被咬伤。但无论条件多么艰险,巫溪站职工总是无怨无悔,默默地坚守在高山峡谷,全力维护大宁河的安宁。

1998年6月,三峡沿线东北至西南一带发生强降雨,历时长、范围广,大宁河及后溪河、西溪河、东溪河等支流发生洪水,洪峰沿程叠加形成大宁河流域1938年以来最大洪水。巫溪站7名职工坚守岗位测报,从6月29日凌晨3时起,两班倒开展测流取沙,至7月2日21时,监测流量20次、取沙13次,并采用24段制人工观测水位和电话报汛,连续奋战4天3夜,完整收集各项水文资料,成功应对建站以来最大洪水。洪水淹到巫溪老县城低洼处2楼高的地方,肉类蔬菜等生活物资难以买到,巫溪站职工克服困难,顽强坚守,直至圆满完成测报任务。

2005年6月21日晚,距巫溪县城60千米处的中梁乡某地发生大面积山体垮塌,12万方山石拦腰“掐断”大宁河支流西溪河形成堰塞湖,水位暴涨26米,蓄水量达200余万立方米,严重威胁下游上万居民安全。万州分局组织巫溪水文站全体人员,在3个监测点连续奋战3天3夜,为成功除险提供了技术支撑。

巫溪老县城有多处低洼街道,容易受洪水袭扰。巫溪水文站承担着向巫溪县防办和水务局报送水文监测信息的重任,为防汛减灾和抗洪抢险提供重要支撑。

荣誉表彰:2009年,获上游局“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获上游局水文成果质量三等奖。2015年,获上游局全优水文站二等奖。2016年,获上游局全优水文站三等奖。2018年,获长江委水文局水文测验产品成果质量“优胜杯”评比第二名。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