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高场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3-01-09 作者:李智 黄振宇 文奇方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33期,让我们一起走近高场水文站。


高场水文站

高场水文站(2021年拍摄)-1_副本.jpg

高场水文站(2021年摄)

基本情况:高场水文站设立于1939年4月,是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和岷江流域控制站,隶属水利部长江委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上游局)宜宾分局。测验项目有水位、水温、流量、悬移质泥沙、降水量、水质分析等。其中流量监测为一类精度。2018年3月4日,出现建站以来最低水位;1980年2月19日,出现最小流量。2020年8月18日,出现建站以来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目前测验方式为驻巡结合。

高场站测验江段全景(2015年拍摄)_副本.jpg

高场站测验江段全景(2015年摄)

地理环境:高场水文站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高场镇七井村。距上游四川省五通桥水文站约100千米,距犍为航电枢纽约80千米;距下游岷江、金沙江、长江汇合口(宜宾市区)约27千米。距宜宾分局28千米,有快速公路通达,水文巡测交通条件便利。

高场水文站测验江段顺直长约9千米,断面呈“U”型,中高水主河槽宽约300-400米。两岸为陡岩,河床由岩石组成,总体基本稳定。上游约7千米处有越溪河从左岸汇入。

高场水文站缆道房(上世纪90年代)_副本.jpg

高场水文站缆道房(上世纪90年代摄)

高场水文站办公室(2003年拍摄)_副本.jpg

高场水文站办公室(2003年拍摄)

水文测验操作房(2015年拍摄)_副本.jpg

高场站缆道操作房(2015年摄)

1-新建缆道房(2022年 摄).jpg

高场站缆道操作房(2022年摄)

历史沿革:设立初期,隶属前扬子江水利委员会。1949年4月,下迁1700米,为高场(二)水文站,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工程局。1952年7月,上迁90米,为高场(三)水文站,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委员会。1957年,下迁83米,为高场(四)水文站。1972年1月,上迁80米,为高场(五)水文站,领导机关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左臣勋、刘义湘、朱进恩、钟宏联、李智等同志,先后担任高场水文站站长。

1673234707654077146-original.jpg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铅鱼及横式采样器(上世纪70年代摄)

维护水文缆道(2004年拍摄)_副本.jpg

检修缆道(2004年摄)

1673234779687003654-original.png

高场站测井(2004年摄)

雨量观测(2015年拍摄)_副本.jpg

雨量观测(2015年拍摄)

高洪流量测验(2019年拍摄)_副本.jpg

高洪流量测验(2019年摄)

技术发展:2004年,采用流量单沙测验程序,实现流量、单沙、断沙自动生成数据成果,摆脱手工记录和计算,实现微机测流。2000年7月,采用浮子式水位计和翻斗式雨量计开展水位、雨量自记,通过PSTN和海事卫星自动报汛。2005年7月1日,实现水位和雨量自记并通过北斗卫星自动报汛。2010年,升级报汛设备,采用WL3100气泡式水位计取代原有的二级测井;通信模块更新为GPRS和北斗通信卫星。2012年4月,配备电子天平,提高含沙量精准称重。2021年,再次对报汛设备升级改造,增加HR6100自记水温计,实现水位、雨量、水温3项自记。

2003年,上游局成立流量、输沙推移质测量程序开发小组。高场站负责完成输沙、颗分、流速仪比测程序及全站仪测验大断面、岸缆垂度测量等实用性电子表格设计。目前这些成果在上游局多个测站沿用至今。

近年来,开展AYX2-1型采样器(HLX-3T水文测控仪)、WL3100水位仪、浊度仪等比测应用。2022年6月,新建缆道测验房投入生产运行,并优化了水文站整体环境。

1673231051740093200-original.jpg

监测建站以来最大洪水流量(2020年摄)

防汛抗洪:2020年长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1998年的流域性大洪水。7至8月间,长江干流共发生5次编号洪水。8月18日,高场站洪峰水位超保证3.08米,洪峰流量37500立方米每秒,水位和流量均列建站以来实测第一位。

洪峰前后5天内,高场站施测缆道流量17次、断沙8次、极坐法浮标流量11次、颗分5次、单沙29次,完整收集了特大洪水的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等水文数据,测算报程序清晰,成果质量可靠,做到了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报的及时。宜宾市根据宜宾分局提供的水文监测信息,及时转移36000多人。

1673235126977092555-original.jpg

测验准备(2004年摄)

钟宏联与同事开展水文测验情景(2004年拍摄)_副本.jpg

日常测验(2004年摄)

难忘岁月: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岷江最大支流大渡河山区,有大片未曾开发的原始森林。采伐后的树干每根约7米长,直径0.3到1米左右,趁着每年七八月份涨水,木材顺水往下游漂送。高场站常见满江漂木。当时采用缆道吊船测量,如果碰上漂木,悬吊的铅鱼和钢绳,会被打断沉入江底。有一次测流,船舵被撞坏,舵轴卡死不能转动,船身失去调控功能,有翻沉的危险。危急时刻,大家将吊船钢索用太平斧砍断,让测船脱离缆道自由漂流,最终在下游约20千米处安全靠岸。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险情,虽然每次都化险为夷,但还是给老职工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1).jpg

2020年洪水测验时,工作人员清理缠绕在缆道上的江面漂浮物(2020年 摄)

高场站江段洪水具有明显的山溪河流特性,单次洪水涨落快,水位流量关系多为逆时针绳套,因此测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高水漂浮物大且多,使用流速仪监测流量受到严重干扰,因此高水时流量监测既要考虑测量时机,还要结合代表线法和天然浮标法进行流量监测;二是处于雷电多发区,避雷设备改造多次,依旧发生设备设施被击情况,原站长钟宏联就提倡用直接断开天地线以及电源开关的原始方法来规避;三是常需夜测,为确保铅鱼“看得清、放得准”和测验安全,配备高功率探照灯及高清望远镜,铅鱼上面粘贴反光标志,铅鱼入水信号置零采用水面信号反馈进行采样器定位,为防止交流变频器操作失控,还安装了缆道限位器。这些也给高场站职工留下了深刻记忆 。

1673235607366070031-original.jpg

岷江赤子:钟宏联(1960一2010),男,重庆潼南人。他1981年9月参加工作,30年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不离不弃,3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一个艰苦偏远的基层水文站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全国文明水文站。钟宏联勤于钻研,敏于思考,善于总结,先后发表《办公软件在水尺零点高程测量中的应用》《缆道站系线浮标流向测量资料整理方法探讨》等多篇有实用价值的论文,受到同行较高的评价。从1988年他当站长的第二年起,高场水文站成果质量连续20年获上游局全优;连续23年安全生产无事故;设备使用和维护名列上游局之首,连续19年被评为上游局先进集体。钟宏联同志先后荣获长江委优秀共产党员、宜宾市委农办系统践行“三个代表”党员示范标兵和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与病魔抗争的最后时刻,他还念念不忘水文站的工作。钟宏联同志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水文人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奋钻研、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朴实情怀,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聪明才智都献给了长江水文事业。《光明日报》《中国水利报》等诸多媒体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2011年1月,长江委水文局党组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向钟宏联同志学习的通知》,在全局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中广泛开展向钟宏联同志学习活动。

荣誉表彰: 1989年,四川省宜宾地区行署授予抗洪抢险先进单位。1991年,四川省宜宾县人民政府授予抗洪救灾先进单位。2000年,宜宾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文明水文站称号。获长江委水文局第六届、第七届水文成果质量“优胜杯”评比二等奖。2005年水利部、人事部授予钟宏联同志“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20年,长江委授予站长李智同志“防汛抗洪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