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武胜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3-02-09 作者:邓荣 秦永 罗德明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35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武胜水文站。


武胜水文站

武胜站大门(2014年拍摄)_副本.jpg

武胜站大门(2014年摄)

基本情况:武胜水文站设立于1940年5月,是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隶属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合川分局。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单样含沙量、悬移质输沙率、悬移质颗粒分析、降水、水质监测等,其中流量和泥沙监测均为一类精度。2017年5月9日,出现建站以来最低水位。2003年2月23日,出现建站以来实测最小流量。1981年7月15日,出现建站以来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1984年8月7日,出现实测最大含沙量。目前测验方式为驻巡结合。

站房(2002年前拍摄)_副本.jpg

武胜站站房(2002年前摄)

操作房(2004年以前拍摄)_副本.jpg

操作房(2004年前摄)

历史沿革:武胜水文站设立初期领导机关为前中央水文实验所。1943年1月停测,1943年4月恢复,领导机关为前嘉陵江工程处。1950年,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委员会。1951年,领导机关为四川省水文总站。1956年,领导机关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89年,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委员会。2000年,实行站队结合管理模式,划归原嘉陵江水文水资源勘测队(现合川分局)管理。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谭汉民、代金泉、李兴顺、罗德明、秦永等同志,先后担任武胜水文站站长。

sendpix1.jpg

武胜站河段(2021年摄)

地理环境:武胜水文站位于武胜县中心镇水文村,距武胜县城约14千米。距嘉陵江与渠江汇合口(合川区渠河咀)约60千米,距嘉陵江与涪江汇合口(合川区鸭咀)约66千米,距嘉陵江河口(重庆朝天门)约162千米。

该站基本水尺断面最大水面宽约680米,测流缆道跨度628米,右岸钢塔排架高约30米。测验江段顺直长约3千米,河槽呈“W”形。左岸较陡峭,右岸较平缓,深槽偏左。断面主槽稳定,局部略有冲於变化。

测井(2002年前拍摄)_副本.jpg

测井(2002年前拍摄)

铅鱼台(2002年以前拍摄)_副本.jpg

铅鱼台(2002年前拍摄)

操作房内(2004年以前拍摄)_副本.jpg

缆道测流(2004年前摄)

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夜测-2(2021年拍摄)_副本.jpg

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夜测(2021年摄)

技术发展:1940年5月,于东门渡口处开始观测水位。1945年8月,在南门渡口下游开始施测流量及泥沙。1945年—1959年,连续15年采用浮标测流共计955次,分析浮标系数为0.85~0.89,为以后的流量测验转简分析提供了依据。1952年—1965年,连续13年使用转子流速仪多线多点法,共计测流764次(船测),分析出7~10线2点常测法,以及5~8线1点简测法。1952年—1980年使用船测。1979年电动水文缆道建成试运行,1981年正式投入使用,并经受了“81.7”特大洪水考验。

武胜站1998年配置计算机,从此摆脱手工制表和计算,实现微机辅助测流。从2003年起,安装自记水位计、遥测雨量计,实现水位和雨量自记。2009年,安装海信卫星,单一通讯变为多信道报汛。2013年,采用浊度仪开展含沙量报汛。2016年,改为北斗卫星报汛,报汛技术再次提档升级。因右岸主缆排架达到使用年限,2017年6月新建主缆钢塔,主索迁移至钢塔上。

武胜站测验条件较好,资料精度较高,高水受洪水涨落影响,实测水位流量关系呈绳套曲线,但变幅不大。2003年,桐子壕航电枢纽工程建成,水位流量关系在中低水受电站下泄影响,整编定线采用校正因素法,将水位流量单值化处理,解决了水位流量关系较紊乱的问题。此后,一般每年施测流量15~50次。目前实现水位、降水自动报汛。

难忘记忆:武胜水文站为嘉陵江中下游干流控制站,监测嘉陵江武胜河段水文要素,收集基本水文信息。长期的坚守中,“81.7”暴雨洪水、2021年罕见秋汛的战洪故事,以及奋斗中留下的“水文村”“水文路”,深深地留在了武胜站职工的记忆中。

1675997282022026829-original.jpg

“81.7”洪水洪痕

“81.7”暴雨洪水:据水利电力部组织编写、199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下卷)记载,1981年7月9~14日,四川省境内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面积暴雨,嘉陵江、涪江、沱江,以及岷江和渠江部分地区均为暴雨所笼罩。山洪暴发,洪水泛溢,四川省遭受严重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0亿元。“81.7”暴雨洪水中,武胜水文站水位涨幅19.67米,10天洪水总量73.41亿立方米,位列1870年至1981年洪水量级第3位。据退休职工回忆,那时武胜站电动缆道已经投产,但高洪中江面有很多漂浮物,铅鱼无法长时间放入水下,全站职工齐心协力,使用水面一线一点法,抢测到了洪峰流量,成功应对了建站以来最大洪水,荣获水利部“战胜长江特大洪水中作出贡献的水文单位和职工”嘉奖令。被洪水冲毁的缆道房上游平坝处的站房,洪水退去后,在左岸山顶开展重建。

“水文村”:武胜站成功应对“81.7”特大洪水,为抗洪抢险救灾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武胜县上世纪90年代初撤区并镇过程中,地方政府将武胜站所在地原中心镇六大队,更命名为中心镇水文村。目前全国以水文命名的行政村仅有5个,武胜水文站所在地是水利部流域机构管理的水文站中唯一以水文命名的行政村。

sendpix2.jpg

2014年“水文路”建成,相邻四个村送来的感谢锦旗

“水文路”:以前进出武胜站是一条土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车难走,人难行,当地百姓盼望修路非常迫切。2013年6月底,长江委水文局投资修建武胜水文站进出公路,即“水文路”。该项目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长江委水文局为基层办实事的挂牌项目,并受到武胜县及沿途广大群众高度赞扬。2014年5月1日,“水文路”建成通车,周边的清滩村、大通村、会龙村、水文村四个村委会,冒雨为水文站送来锦旗,表达对“水文路”建设的感激之情。至今,该公路已是连通周边各村的主要干道。

荣誉表彰:1981年,荣获水利部“战胜长江特大洪水中作出贡献的水文单位和职工”嘉奖令。1990年,获“全国水文系统先进水文站”称号。1997年,获长江委水文局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获长江委水文局“优秀报汛站”称号。2010年,获长江委水文局资料复审第一名。2010年5月,实现安全无事故1万天。2015年,获长江委水文局全江水文资料评审三等奖。2020年,获武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武胜防洪减灾先进单位”称号;时任站长罗德明获“武胜防洪减灾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站长秦永获长江委水文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获“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长江水利委员会职工职业(水文勘测)技能竞赛获三等奖。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