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新”修炼手册 | 王文静:“问诊江河”的健康卫士

来源:人劳处 时间:2023-02-14 作者:水质监测中心 编辑:钟兮 王静

【编者按】为进一步激励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发扬工匠精神,促进岗位能手、能工巧匠脱颖而出,2022年长江委水文局首次启动创新能手评选工作。2023年1月,水文局对10名创新能手进行了表彰。

聚焦他们深耕技术创新前沿和工作任务前线的背后故事,长江水文网策划“‘新’修炼手册”专题。让我们一起看看创新能手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我眼中的王文静像个乐观向上不畏难的女侠,总能将难题化解于无形,却又看起来云淡风轻,令人叹服。记得她有次负责一个全新类型的技术报告编制,其中必须使用一个非常专业的软件作图。觉得长期求助"外援”作图不是长久之计,她对照几百页的软件教程自学一周,就将完全独立编制的报告初稿提交了出来。这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一句话: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作为长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心同事的彭恋这样评价道。

采样“首秀” 喜获第一

wang1.jpg

王文静在采测分离项目现场,扫码上传采集样品信息

2013年从南京大学硕士毕业,王文静入职长江委水文汉江局水环境监测分析室,从此便与水质结下了不解之缘。入职十年,王文静记忆最深、体会最强烈的,是那次采样“首秀”。

2017年9月,汉江局成功承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采测分离”项目第9标段,成为所有标段中唯一一家事业单位,更是水利行业的唯一代表。该项目涉及7省44市,148个断面231个样点的采测工作,项目要求在10天内完成全部采样分析上报工作,这真的是应了一句老生常谈:时间紧、任务重。

那年十一,大家主动放弃假期,办公楼每日灯火通明。业务不熟,不要紧一起学;箱子太多,没关系一起搬;瓶子太杂,不担心分头洗。准备工作复杂辛苦,但难不倒一颗颗热情高涨的心。距离出发日期越来越近,仍有部分同事技术生疏。作为培训老师之一的王文静心里有些着急了。她反复对照标准要求,精炼出“一页纸”流程;优化采送样方案,保证前两天队伍相对集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补位。

万事开头难,采样第一天格外漫长。"坐标信息不对,找不到断面准确位置怎么办?""重金属应该是加硝酸还是盐酸?我怕加错了!""多参数测定仪突然提示错误,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作为河南片区的大组长,王文静要快速应对组员打过来的各种询问电话。定位不准,先联系协调,更新断面信息表迫在眉睫;固定剂记不住,尝试将手册优化成卡片贴在试剂箱上;设备故障,备用仪器和强化训练一个都不能少。晚上十点,大组长交流群里依然热火朝天,分享收集到的问题和建议,希望一天比一天好。

“我们做到了,水利部门的水质监测队伍是经得起检验的!”经过不懈努力,在第8天, 团队提前完成并提交全部成果。在所有承接项目的单位中,汉江局完成率第一,质量评分第一,得到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地方督查组的高度赞扬,被称赞为“国家队”。

找准目标 小突破也能有大收获

wang2.jpg

王文静在实验室进行挥发性有机物检测

水质工作涉及检测指标多,时效性要求高,提高检测效率是水质一线工作的主要诉求之一。作为水质创新工作室的成员,王文静和团队对常规水质参数逐个开展论证,结合工作经验对现行检测方法进行实用性分析,最终拟定了从手工法项目寻求突破。

有了大方向,说干就干。王文静从自己熟悉的氨氮检测入手,认真研读文献,揣摩仪器教学视频,对照着几百页的仪器手册,一点点尝试,出了问题冷静分析,一步步追溯原因。经过反复试错,总结出了一套酶标仪微量比色法,检测效率提高75%。

“能测只是成功了一半,还要测得准,可推广。”王文静和团队成员分工配合,制定比测方案,推广试点应用,根据结果反馈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最终实现了酶标仪微量比色法在水中氨氮的快速、准确分析。该成果获得2016-2018年度全国水利职工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列入2020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把脉”河湖 我们一直在路上

河湖健康评估是对河湖健康的“体检”和“把脉”,脉把准了,才能在河湖治理中精准施策、标本兼治。

2020年底,王文静调入新组建的长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心。新岗位的第一项挑战,就是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工作。

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要全面开展调查监测,内容包括水文、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滨岸带、堤防岸线等生态环境要素。事关河湖“问诊”,来不得一点马虎。王文静所在的长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心多次组织研讨,确定了“无人机-走访调查-采样监测”三者结合的工作模式,最大程度保证调查监测全面、可靠。

有了监测结果,如何选择评估指标,构建适宜河湖特点的评估体系成为影响评估结果的关键因素。“我做过水生态监测,也会点儿水文,要不我来试试吧”,王文静主动揽下了这个“硬骨头”。

越努力,越幸运。王文静开启了攻关模式,她对近30项评估指标进行了梳理分组,逐个指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监测数据反复比较分析同组指标的评价差异,再根据评价结果和调查情况复盘不同指标贡献度的合理性,最终提出了符合标准要求又包容地方特点的评估体系,编制的成果报告被作为河湖健康评估推广工作中的参考模板。

“如何让我们的工作成果更好发挥作用,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是王文静和她所在团队一直以来坚定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在服务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和治江事业路上,他们跋山涉水,从未停歇。

(王文静,长江委水文局长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钟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