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沿河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3-03-17 作者:潘东生 王军平 郑晓波 石高扬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39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沿河水文站。


沿河水文站


sendpix0.jpg

沿河水文站站房(2011年 摄)

基本情况:沿河水文站建于1983年1月,是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隶属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上游局)涪陵分局。该站控制乌江上游水情,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水温、单样含沙量、悬移质输沙率、降水等,其中流量和泥沙监测为二类精度。

1996年7月4日,出现建站以来最大实测流量;2014年7月16日,出现建站以来最高水位;2013年4月24日,出现建站以来实测最小流量。2013年4月27日,出现建站以来最低水位。1985年6月4日,测得最大单样含沙量。

沿河站站房(2004年 摄).jpg

沿河水文站站房(2004年 摄)

沿河站缆道房(2007年 摄).jpg

沿河水文站缆道房(2007年 摄)

历史沿革:设立时领导机关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86年,领导机关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沿河站自1983年1月起开始收集系列水文资料。

建站以来,肖木本、黄宜平、郭兴成、彭斌、田永豪、郑晓波等同志先后担任站长。

沿河站全貌(2005年 摄).jpg

沿河站全貌(2005年 摄)

地理环境:沿河县位于乌江中下游,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土家文化、红色文化、乌江文化交相辉映。乌江在沿河境内长 132千米,山水风光“雄、奇、险、秀”,被称为“乌江百里画廊”。以沿河为中心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云贵高原上第一个红色政权,其旧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河县还是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中国空心李之乡。

沿河水文站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乌江右岸滨江路旁。测验江段顺直长约3千米,河床比较稳定。基本断面位于猫滩下游200米,中水时水流不稳定。断面下游700米有五门滩,起低水控制作用。断面下游10千米,有黎志峡大弯道起高水控制作用。距上游乌江沙沱水电站9千米;距下游龚滩水文站67千米,距乌江彭水电站100千米;距长江与乌江交汇(涪陵)约240千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原重庆水文总站(现上游局)到沿河水文站,如果走水路,需从朝天门坐8个小时的船到涪陵,住上一晚。第二天从乌江继续坐船,经武隆、彭水、龚滩等地到沿河,一般要4天左右。现已全程通高速,从上游局机关驾车到沿河水文站,仅需5个小时左右。

沿河站水尺(2000年 拍摄).jpg

沿河水文站水尺(2000年 摄)

沿河站检修水文缆道(2000年 摄).jpg

沿河站检修水文缆道(2000年 摄)

1679039995675059715-original.jpg

应急发电机房(2020年 摄)

技术发展:1997年,沿河水文站配置计算机,摆脱手工制表和计算,实现微机辅助测流。2005年7月1日,水位和雨量实现自记并通过北斗卫星自动报汛。2020年,北斗卫星报汛模块升级。2019年,安装超声波时差法流量实时在线监测系统;2022年,完成该系统比测正式投产,成为全江第一个采用超声波时差法流量实时在线监测数据开展资料整编的水文站,极大节约了人力物力。目前,测验方式为驻测,水位、流量、水温、单沙、水质等项目实行全年施测,输沙逢双年份施测。成果质量年年全优。

思洲大门.jpg

思州大门(2023年摄)

1679019289868060400-original.jpg

水文观测桥(2023年摄)

特色观测桥:沿河站水文缆道横跨沿河县右岸临江公路。随着县城建设发展,右岸计划修建滨江大道,缆道将对车辆行人造成安全隐患。上游局多次与沿河县沟通协商,2013年12月达成了解决方案:在沿河站缆道跨滨江大道处修建思州大门,地面层为滨江大道;上层为水文站通往江边观测的专用廊桥,也是缆道的安全运行空间,墙上绘制民族文化彩绘。该方案完美解决了道路通行和缆道运行的安全隐患。2017年1月,工程完成验收。

荣誉表彰: 2000年,获沿河县“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获上游局“水情报汛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获上游局成果质量全优水文站(岸缆站)三等奖。2020年,获上游局成果质量全优水文站(岸缆站)二等奖。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