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彭水水文站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3-03-24 作者:王军平 石高扬 覃放 编辑:杨杰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

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40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彭水水文站。


彭水水文站


彭水站改造后(2004年 摄).jpg

彭水水文站站房(2004年 摄)

基本情况:彭水水文站设立于1939年1月,是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隶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上游局)涪陵分局。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水温、岸温、降水等。其中流量监测为二类精度。测验方式为驻巡结合。

1999年6月30日,出现建站以来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1958年3月24日,出现最低水位和最小流量。

老站房大门(2000年 摄).jpg

彭水水文站老大门(2000年摄)

彭水站站房(2000年左右拍摄)?.jpg

彭水水文站站房(2000年左右摄)

彭水水文站办公楼(2000年 摄).jpg

彭水水文站办公楼(2000年摄)

现站房揭彩(2004年 摄).jpg

新站房投入使用(2004年 摄)

历史沿革:设立时隶属前经济部中央水工试验所。1939年1月23日,迁于黄草坝乌江左岸。1942年1月停测,水尺断面设立于郁江江口。1953年3月,规划恢复下塘口黄草坝水文站,水尺下迁8千米,更名为彭水(二)站,隶属长江上游工程局领导。1959年1月撤销。1971年4月,因彭水枢纽勘测需要,迁至老易溪上游乌江右岸重设水文站,更名为彭水(三)站,隶属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领导。1988年1月,测流断面上迁1.24千米,更名为彭水(四)站,即现在的彭水水文站。2000年,启动站房翻新改造,2001年3月完工。

1988年至今,彭相志、胡光奎、黄德全、顾伟国、赵兵、王军平等同志,先后担任站长。

彭水水文站监测乌江2020年第1号洪水.jpg

测验断面及测验江段(2020年 摄)

地理环境: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是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中华蜜蜂之乡、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乌江在彭水县境内流长64千米。

彭水水文站位于重庆市彭水县汉葭镇太守路,控制流域集水面积7万平方千米。彭水站缆道跨度210米,测验断面最大水面宽150米。测验江段为狭谷出口,河道顺直长约1700米,测验断面呈“V”型且基本稳定。河床为岩石,左岸为陡壁,右岸为乱石滩。测流断面下游1250米有老易溪,可起中水控制;再下游还有老虎口弯道,可起高水控制;弯道上游有郁江从右岸汇入,当郁江流量大于500立方米每秒时,彭水站水位流量关系受顶托影响。

彭水水文站距上游龚滩水文站约41千米,距乌江彭水电站约9千米。距下游乌江银盘水电站约45千米,距武隆水文站约65千米;距长江、乌江汇合口(涪陵)约138千米。距上游局机关约220千米,驾车约3小时。

彭水站缆道房(2000年 摄).jpg

水文缆道房(2000年摄)

1679627488554013060-original.png

老一辈用过的水准仪及外箱(2022年 摄)

维修测验设备(2000年 摄).jpg

维修测验设备(2000年 摄)

彭水站缆道测流操作台(2004年 摄).jpg

缆道测流操作台(2004年 摄)

彭水站安装雷达波测流设备(2021年摄).jpg

安装雷达波测流设备(2021年摄)

汛前准备 (2020年 摄).jpg

汛前准备 (2020年 摄)

技术发展:2000年,配置计算机,摆脱手工制表和计算,实现微机辅助测流。2005年7月1日,水位和雨量实现自记并自动报汛。2008年,彭水电站蓄水发电,水库蓄放频繁,由于水利工程影响,2012年彭水站尝试用彭水电站出库流量(平稳期)与彭水站实测流量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R2为0.994,相关性很好。经长江水文局同意,从2014年起,彭水站采用电站出库流量开展流量整编。2017年,引进ADCP开展系列比测,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传统的缆道测流是唯一测流方式的历史。同年,彭水站启动实施“一站一策”方案,测验方式由长期驻测变为驻巡结合。2020年,水温自记仪(温度变送器)完成安装,与早8时人工观读比测效果良好,2021年水温自记仪(温度变送器)投入使用。2021年安装雷达波测速仪(雷达小车),目前正在开展比测。

彭水水文站至今保存着老一辈用过的水准仪等测验设备,它见证着水文测报技术的发展变化。

1679626542482052582-original.jpg

彭水县汉葭镇洪水题刻——元大德元年(公元 1297年)彭水县汉葭镇绿阴轩岩壁

古代洪痕:据县志记载,北宋文学书法家黄庭坚(号涪翁)谪居彭水三年。大德丁酉年(公元 1297年),乌江上游暴雨成灾,洪水涨至今县委大楼旁边的绿阴轩坎边,农田农舍被冲毁,涪翁杵杖查看水情,面对涛天巨浪也是一筹莫展,禁不住嚎啕大哭。当时在一块石头上刻有最高水位,比彭水站建站以来最高水位238.79米还高出8.48米,基本与乌江大桥的桥面平齐,可想当时的灾情多么严重。

据《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记述,1830年(庚寅道光十年)洪水,是乌江流域历史文献记载最为详细的一场全流域大洪水,并有多处洪水刻记,安顺、思南、彭水、武隆、涪陵等县志均有记载。彭水县志记有“道光十年五月十二日,州西铜鼓潭大洪水,沿河田亩被冲没,场上市肆坍塌甚多。是日黔水(乌江)陡涨,郁水亦涨,高数十长,两江冲激,咽而不流。彭水官署尽淹,及县署屋脊,邑令避长寿寺,署内禾粮册集皆漂去,民畜庐舍多淹没”。

服务工程:彭水水电站是乌江水电基地12级开发中的第10个梯级,装机容量175万千瓦,最大坝高116.5米,距负荷中心区仅180千米,是重庆不可多得的水电电源点。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初步勘查,2003年4月启动建设,2007年10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9年电站全部建成投产。20年来,彭水站为该工程建设运行,提供水位、流量等水文数据信息约80万条。

主要荣誉:2005年,彭水县委县政府授予“最佳县级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2005年、2007年、2008年被评为上游局先进集体;2004年被长江委水文局评为优秀报汛站。2021年,王军平获上游局第七届水文勘测技能大赛综合第一名。


责任编辑:杨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