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青春奋进正当时】李雨 : “沉下心,抹去近利和浮躁”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3-05-04 编辑:王静

【编者按】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近日,经单位推荐、评审及组织研究程序,水文局两位青年被授予第三届“长江水利委员会青年科技英才”荣誉称号。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水文事业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我们将陆续推出这两位获奖者的故事,分享科研历程,展现担当作为,致敬奋斗精神。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致敬每一个不懈奋斗的青年,愿正青春的你无畏奔跑,向光而行!


李雨,1986年9月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水文局长江水文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曾获得长江委青年岗位能手、长江委水文局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2021年获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2023年获第三届“长江水利委员会青年科技英才”荣誉称号。

一问:工作至今从事水文监测技术研究工作,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雨:工作至今,最大的感受可以从4个方面讲。

坚信念,守住初心和使命。“没有责任心的人,顶多能把工作做完;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把工作做好”。由于我硕、博阶段的研究方向是水文预报和水库群优化调度,对水文测验可谓知之甚少,入职时老所长就鼓励我,“博士研究水文测验的比较少,要静下心、沉住气,这个领域大有可为”;科室主任也语重心长地说:“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在技术研究,要有真本领、硬技术,才能不愧对我们的名称”。从那时起我就立志一定要握好科室前辈的接力棒,为推动水文测验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十年来,也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我攻克一个个困难、挑战一件件重任、完成一项项课题。

强基础,增进能力和才干。有人说水文测验很简单,就是看看水位、测测流量,那他肯定忽略了水位-流量关系如同量子纠缠般神奇莫测;有人说水文测验设备很简单,就是江边的水尺、过河的缆道,那他肯定忽略了空天地一体监测已体系化运用。如今的水文测验,天上可用卫星丈量湖库肚量、水下可用声光施测江河脉动,了解它需通天文、达地理;研究它需知中外、晓古今;运用它需长数理、精光电。以提高水平ADCP的测流精度为例,其专业领域涉及水文学、水力学、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打通河流特性、流速分布规律、声学测流原理、二进制编解码、通信报文解析、数学建模、编写系统软件、数理统计与误差分析等诸多环节仅是基础,综合运用和调配才是关键,融为一体并适时变通方可成功。这还仅仅是一种测流方式,可见要想实现水文测验现代化,我辈唯有不断学习进步、精进提高,持续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和底气,在学习中锤炼品格,在工作中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水文事业。

沉下心,抹去近利和浮躁。科学研究,特别是工程科学,要通过不断实践增强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闭门造车和急功近利最要不得。刚入职的那段时间,觉得各类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比强大,是个唯模型论的忠实粉丝。2017年6月水文局组织了机关青年“走下去”活动,我有幸得到了去螺山水文站驻站体验和学习的机会。该站传统流速仪法流量测次年平均达130左右,每次测流需3小时以上,实施“单值化”方案后,不仅测验经费和职工劳动强度大大减少,水文监测成果质量也达到全优。“单值化”方案看似简单的背后,是水文科技工作者和前辈们在充分认识水文机理和特性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宝库。我也深受启发,在此后工作中不但吸收了该方法的精髓,还将其拓展延伸至受潮汐影响河道的流量在线监测中,并将其封装至算法库,广泛应用于长江、珠江等流域和南方各省市。

勇登攀,不惧艰难和挑战。“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低头走路、抬头看天”。我所在的岗位主要是研究水文测验新仪器和新方法,重点在新,紧盯世界上的主流方式和方法;突出实用,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家知道,由于河流泥沙含量的非均匀性和动态变化性,含沙量快速监测已非易事,悬移质泥沙的实时报汛更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团队立足三峡水库减淤调度的迫切需要,历经数年的摸索和研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大型水库体系化的泥沙实时监测,把水中变幻莫测的泥沙纳入监控网,并编制完成了《三峡水库悬移质泥沙实时监测与报汛技术规定》,有力支撑了三峡水库泥沙的滚动预报。

回首一路的科研和成长历程,“四千”精神也颇为适用。实地调研查勘—走遍千山万水;争取项目立项—说遍千言万语;解决实际问题—想尽千方百计;推动技术进步—吃尽千辛万苦。


二问:印象中哪一个项目遇到的难度比较大?在遇到难题时,如何克服和解决?你认为目前从事的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还有哪些值得关注和强化研究的方向?

李雨:所谓万事开头难,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入职后碰到的第一个受潮汐影响河段的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开发。初接这个任务时,整个人都是懵的,有种“出道即巅峰”的感觉,仅看任务名称和需求,就隐隐觉得此非善类。项目开始时,对该类项目没有任何概念,虽然有分管领导的指导以及兄弟科室的配合,但还是心里没底,步步惊心。首先面对的是仪器和河流特性全然不知;其次是水文测验背景知识薄弱;第三是参考文献和使用手册全是英文;最后是系统的功能组成和代码实现全无参考。好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一点一点的啃、一块一块的拼,经过半年多努力,终于完成了系统部署,系统功能和监测精度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系统也被纳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回想起来,之所以能成功可以总结为几下几点。一是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身体力行,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如了解和分析感潮河段的流速特性、声学信号及其与代表流速的关系等。二是终身不懈学无涯。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迭代速度以半年进行着,稍有不慎就会被时代甩在身后,如声学传感器刚成熟、光电传感器就陆续问世;水文信息化正如日中天,水文数字化已势不可挡。三是百折不挠克险阻。“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青年科技工作者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四是不耻下问勤求索。能成为长江水文大家庭的一员,我倍感荣幸、倍加珍惜,这里施才空间和舞台无比广阔、数据和人才资源无比丰富,一定要坚信“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思路和方法往往出现在与同事、专家、大师们的请教或者交谈中。

随着传感技术、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持续进步,水文测验方式方法创新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方向主要有:一是新技术的联合创新应用。水文全要素在线监测其涉及范围广、学科交叉性强,就需坚持立足“共”字做文章,要坚持“全委一盘棋”,充分发挥委属各单位、部门学科专业细分领域的差异化优势,发挥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平台作用,凝聚流域内各行业以及委内各单位合力,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二是强化关键算法和功能模块的研发。持续加大对关键模型、算法、模式的研究,核心技术要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以重点实验站为依托,从多监测信息融合(借助多类型传感器系统感知点、代表垂线和水层、表面流速及其代表性关系)、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的SVM、RBF等、深度学习的CNN、RNN等、基于物理机制的学习算法)等方面下功夫,推进智慧水文在流量在线监测方面(在线监测+智慧计算)的新突破。三是强化空天监测和多源监测。长江流域幅员辽阔,其中集水面积三千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尚有二十余条未布设水文测站,其中一半以上有流量监测需求。要充分发挥既有卫星遥感数据和反演技术全天候、广覆盖的优势,实现未控区数字流域构建以及测验河段三维信息重建,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水动力学模型等实时推算测验河段水位、流量等关键水文监测要素,推动未控区水文监测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填补长江源地区流量测验的空白。


三问:在推动团队合作,发挥团队作用方面,你有哪些思考或者方法?

李雨:创新团队建设对于单位或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可以带来新的思路、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整体竞争力、促进融合发展等。

在推动团队合同方面,我也谈谈自己的想法。一是要立团队之魂。团队的建设要紧扣国家、流域、单位的迫切需求组建,这种迫切需求就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初心、也是团队的魂。团队组建之初就应设定清晰的目标和愿景,并确保团队成员步调一致的为之持续奋斗。我们团队从成立之初,就有明确目标,就是构建多源化、自动化、智慧化的现代化水文监测体系。二是要强团队之骨。团队强壮的筋骨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滋养和自身不懈的锻炼。领导层面应给予团队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包括研究经费、成员组成、多层次培训和外部技术支持等。也要制定适度合理的容错机制,确保团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胆量去实践他们的想法。最重要的还是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战斗力,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了解新的技术和趋势。通过头脑风暴、组内讨论、实践尝试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发现机会的能力。通过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等,拓展知识面探索新领域,激发新的灵感和想法。三是要用团队之长。团队成员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技能特点,应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度去发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以便为团队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此外,成员协作也至关重要,建立互相支持和协作机制,让成员之间能够积极地交流和分享想法,减少重复工作,推动互促互进。


四问:水文局非常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您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建议和希望?

李雨:近年来,水文局非常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一大批助力青年人才成长的措施,通过行业竞赛、挂职锻炼、多岗位交流、成立局青年基金等,培养了一大批大国工匠、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技术能手……作为受益者之一,单位的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研究平台让我有幸参与了三峡后续规划、引江补汉、滇中引水等大型水利规划项目和工程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参与编写了《水位观测标准》等4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6项省部级奖励以及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10余项荣誉,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局里建立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青年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结合我的工作经历,也谈谈自己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几点想法和建议:一是强基础,筑牢思想根基。建议通过理论教育、专题培训、走访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引导青年将先辈优良传统与新时代治江特点相融合,凝聚出更加蓬勃向上的奋进力量。二是拓渠道,广纳青年人才。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才发现、挖掘、孵化、培养、调整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促进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增能力,提升创新动能。建议分类建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根据各类人才特点分类培养。此外,建议建立局领导直接抓、局属二级单位主要领导重点抓、各单位首席专家(大国工匠)亲自带的“人才链”培养机制。四是搭梯子,构建创新梯队。建议重点培养具有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能力和创新活力的局级青年创新人才团队,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发展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和支持,实现老-中-青创新人才梯队的均衡发展。五是促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创新团队里学术带头人固然重要,但专业齐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稳定团队同样不可或缺,团队建设中制度、资金和人员保障既是基础,又是核心。建议从上述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团队和青年团队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借用此语与广大青年同事共勉,在水文局良好的成长环境、发展平台中,苦练本领,艰苦奋斗,做堪当时代大任的青年先锋,不辱我辈使命!



责任编辑:钟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