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新质生产力“青”动能】精准预报 共筑安全防线

来源:长江水文网 时间:2024-07-19 作者:邱辉 编辑:郑力

编者按:2024年1月,长江委水文局开展了第二届青年科技英才评选活动,6位青年才俊入选水文局青年科技英才。长江水文网策划推出“新质生产力‘青’动能”专题,分别推出他们的感悟体会。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亲身感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为加快发展水文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长江水文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邱辉:精准预报 共筑安全防线

微信图片_20240719084714_副本.jpg

图一:邱辉在水电站查勘


探索风云,永不止步

2012年毕业后,我怀揣着满腔热忱,从南京来到武汉,入职长江委水文局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在此之前,我就深知预报中心水文气象相结合的技术特点。降雨预报作为水文预报的核心输入,直接影响着河流、水库等水体的动态变化,是水文预报不可或缺的“血液”,而我们则是这一“血液”的提供者和维护者。

到单位后不久,我被安排到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工地实习。初次踏入溪洛渡水电站,我就被这座矗立于自然间的工程奇迹深深震撼。每天置身办公室,我便如同潜入无尽的数据海洋中,从昨日到今天,从地面到高空,从温度到风场,我细究温风演变,力求捕捉天气的每一丝微妙变化,为水文预报提供更为精确的降雨输入。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水文气象预报在水电站建设施工中的重要价值---它不仅是大坝安全建设的坚实后盾,更是推动工程进度、提升效率的得力助手。这份工作让我深感自豪,这段经历也在我心灵深处种下了责任与使命的种子,激励我不断前行。

实习结束后,我回到了武汉。当时,预报中心正在大力开展长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建设,我和气象室同事一道,投入紧张的系统设计和研发工作中。在工作中发现,我们可借鉴的天气预报模式资源很匮乏,为此,预报中心决定构建本地化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这一重任落在了我和同事訾丽身上,我们紧密合作,成功搭建了面向长江流域的自动化数值预报系统,实现了长江上游9千米分辨率的精细降水预报,为短中期降水预报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同时,还积极推广这一成果,成功将其引入大渡河、三峡公司等单位。

工作两年后,我发现我们接收到的数值天气模式只能提供未来7天左右的预报,延伸期预报缺乏手段和方法。面对这一状况,我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通过查阅相关预报数据资源,总结实践经验,自主编写了可以自动下载并处理CFS(气候预测系统)预报产品的软件,实现了长江流域未来45天逐日、未来9个月逐月降水预测产品的自动生成,不仅填补了我们延伸期预报参考资料的空白,还为长期降水预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参考信息,并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我们团队的壮大,后期以邢雯慧、王乐为主力的气候研究团队还搭建了以CFS为输入的区域气候模型;2024年因我们对梅雨研究的深入,以董轩、马艺铭为新进骨干的梅雨研究团队利用该数据进行了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月内逐日集合预报业务应用,准确研判了2024年长江中下游入梅日期。

回顾这些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在气象预报领域的重要性。面对挑战,只有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为预报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提升。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成为我们持续追求和探索新技术的动力源泉。


暴雨不停,我们不休

长江流域的汛期长达半年之久,不仅是一场考验我们耐力和毅力的“持久战”,更是对我们专业素养的极致挑战。有人戏称我们是在为“老天爷”把脉,但我们都知道,这位“老天爷”的脾气变幻莫测。在日复一日看似相似的天气预报背后,其实蕴藏着无数难以预料的挑战和瞬息万变的情况。

十几年的预报工作中遇到过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其中两场降雨预报刻骨铭心。尤其是2020年7月陆水流域的那场强降雨,至今仍历历在目。前期由于连日强降水导致陆水水库来水猛涨,7月7日20时许,陆水水库水位已涨至54.4米,出库加大至2320立方米每秒。面对大坝安全与下游京广铁路防洪的双重考验,每一毫米的降雨都如同悬在心头的利剑,当晚我一直紧绷神经,20时雷达图上强回波南移的迹象和上游风向的变化,让我敏锐捕捉到降雨或将减弱。但这份判断与其他单位给出的未来还有80毫米的降雨存在较大分歧,让我压力倍增。凭借多年的经验与对陆水流域特性的了解,以及与同事的反复会商研判,我毅然坚守自己的预报:未来12小时,流域还有30毫米的降雨。基于这一预报,水情预报员给出了“陆水水库最高库水位不会超过56.0米”的结论,凌晨3点,会商决定,维持2500立方米每秒的出库,继续密切监视。经过一个通宵的奋斗,我们的预报得到了实况的验证,实现了水库自身与下游防洪安全的双保证,那一刻,我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洪水肆虐的紧急关头,我们以科学之名,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了家园的安宁。

微信图片_20240719084739_副本.jpg

图二:邱辉与预报中心同事研判水雨情

另一次是2021年9月24日,鸭河口以上流域发生的极端强降雨过程。当天晚上我已回到家,发现降雨突然加强后便立刻即返回办公室,投入预报前线。这次极端降水主要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引发的,预报难度较大,我们时刻监视着雷达回波的变化和天气形势的发展,细抠着未来每一个小时的降雨情况。凌晨时分,降雨势头依然不减,我们通过电话与河南省、湖北省气象部门值班人员展开紧急会商,并加大滚动预报频次。随着时间的推移,鸭河口水库告急,流量水位屡破极值,我们持续研判,丝毫不敢放松。直至凌晨5点,大雨渐停,我心中的紧张才稍有缓解,随即投入到新一轮的防御。

预报工作不分昼夜,不会因为任何事打断天气预报的连续性,无论是昼夜更迭,还是周末节假日,降雨不停,我们不休。随着2024年6月雨季的悄然降临,预报团队也迎来了最为忙碌的时节。在作业室里,每天早上的气氛都紧张而专注,预报员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每天的预报结论都凝聚了每一位预报员的智慧与心血。关键时刻还经常连夜奋战,坚守岗位,但我们从未抱怨,因为我们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在预报中心的这些年,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通过不懈努力,预报团队在水文气象结合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彰显高科技引领、高效能驱动、高质量追求的鲜明特质。作为一名长江水文预报员,我们将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立足岗位实际,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投身于长江水文预报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与提升,为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个人简介:邱辉,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长江委水文局预报中心气象室(长期室)主任,长期从事长江流域气象预报、水资源预测等研究与生产实践,取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6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奖2项。先后荣获“2020年长江防汛抗洪先进个人”、“长江委水文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郑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