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文

【站史站志】黄龙滩水文站

来源:汉江局 时间:2025-04-07 作者:杨华欣 毕勇 编辑:李捷 钟兮

编者按:水文站是长江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水文站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测站文化,讲好长江水文故事,长江水文网分期推出长江委国家重要水文站“站史站志”。今天,推出“站史站志”第73期,让我们一起走近黄龙滩水文站。

黄龙滩水文站位置示意图_副本.jpg

黄龙滩水文站位置示意图


基本情况

黄龙滩水文站设立于1936年6月,是汉江一级支流堵河的控制站,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同时肩负汉江流域水资源分配生态流量监测,也是丹江口水库重要入库控制站,隶属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汉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汉江局”)十堰分局。主要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等。1980年实测到该站历史最大流量和历史最高水位。

黄龙滩水文站站房(2019年5月摄)_副本.jpg

黄龙滩水文站站房(2019年5月摄)

历史沿革

1936年6月,前江汉工程局在湖北省郧县王家垭子村设立黄龙滩水文站。基本水尺与测流断面均设在右岸的下湾村。

1938年2月停测,1943年7月恢复,1948年1月又停测。

1950年1月,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水利局恢复后,下湾断面水尺改为报汛水尺,基本水尺上迁约1千米处的流速仪测流断面(左岸),站址设在王家祠堂。同年4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接管。

1953年1月,将下湾水尺迁至左岸观测,同年5月撤销。

1958年,将降水量观测场上迁500米,设在山坡上。

1968年,将站址上迁约600米,设在降水量观测场上游约50米处。

1997年1月,基本水尺断面下迁99米至水位自记井附近。

黄龙滩水文站自记台(1996年11月摄)_副本.jpg

黄龙滩水文站自记台(1996年11月摄)

地理环境

黄龙滩水文站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黄龙镇王家垭子村,测站处于堵河干流下段,距堵河河口23千米,控制堵河集水面积10668平方千米。测验河段顺直,长约800米,断面形状呈“V”形,主槽宽度约150米,测验断面无岔流,无串沟;左岸系石砌公路路基,岸边有乱石,右岸为土坡,河床由卵石夹沙组成,冲淤变化不大。断面上无水生植物;上游3.4千米有黄龙滩水库(电站);上游3.1千米有大、小峡自左岸汇入,本地区降暴雨时,有山洪暴发,是本站年最大含沙量的来源;上游0.9千米有襄渝铁路大桥。下游0.5千米有犟河自右岸入汇,该河涨水时,对本站低水有明显顶托影响;下游0.8千米有公路桥横跨在有270度转角的弯道顶点。当本站不受丹江口水库变动回水影响时,测验河段各级水位流量关系控制良好;当丹江口水库蓄水至159.50米以上时测验河段受回水顶托影响。

黄龙滩水文站全景(2013年11月摄)_副本.jpg

黄龙滩水文站全景(2013年11月摄)

技术发展

水位雨量观测技术发展历程

建站初期:水文观测以人工操作为主,水位监测采用直立式水尺,雨量采集使用传统雨量器。观测频次根据水情动态调整,常规每日2-8次观测,汛期及暴雨过程中加密至逐时观测,观测人员需全程值守记录水文过程曲线。为提升响应效率,技术人员自主研制电铃水位报警装置,通过预设变幅阈值触发警报,加以提醒。传递水情信息,观测员需到邻近邮政所拍发电报。

技术革新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建成首座水位自记井,引入浮子式水位计与虹吸式雨量计(配备卷筒纸质模拟记录装置),实现水文要素的连续模拟记录。上世纪80年代观测设备升级为月记式,同时架设水文专用电话线路,大幅提升信息传输时效。上世纪90年代开启数字化进程,逐步采用电子传感与近程传输技术。

2005年7月1日,该站成为长江水文“118”自动报汛站点。

测站职工在黄龙滩雨量场开展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摄)_副本.jpg

测站职工在黄龙滩雨量场开展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摄)

测站职工观测记录水位(上世纪90年代摄)_副本.jpg

测站职工观测记录水位(上世纪90年代摄)

流量泥沙测验技术发展历程

传统人工测验阶段:建站初期采用划桨木船搭载流速仪法施测流量,泥沙测验依赖横式采样器。测验过程完全依赖人力操作,数据记录与计算均为手工完成。

半自动化革新:上世纪70年代,汉江局在黄龙滩水文站引入水文电动缆道系统,通过计数牌定位与人工秒表计数实现半自动化测流,显著提升测验效率、精度及作业安全性。泥沙测验同步改进为积时式取样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微机测流系统投入使用,逐步替代传统手工记录模式,实现数据采集、存储与运算的标准化,大幅缩短数据处理周期。

智能化转型与复杂水情应对:2013年,受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回水顶托影响,黄龙滩站水位-流量关系趋于复杂化。为应对水情变化,引入水平式声学多普勒流速仪(H-ADCP)在线监测系统,构建多因子影响下的流量推演模型,首次实现复杂水情条件下的实时流量监测。2019年,开展多技术同步比测试验,系统验证声学设备在复杂流态下的适用性,为修订《声学多普勒流量测验规范》提供关键实证数据。2024年,在黄龙滩水文站部署超声波时差法流量计,重点优化多因子干扰(如低流速、紊流)下的小流量测验精度,推动高灵敏监测技术应用。

木船搭载流速仪人工施测流量(上世纪80年代末摄)_副本.jpg

木船搭载流速仪人工施测流量(上世纪80年代末摄)

缆道操作房(上世纪80年代末摄)_副本.jpg

缆道操作房(上世纪80年代末摄)

黄龙滩水文站自记台、观测道和倾斜式滑轨(应用ADCP)(2015年5月摄)_副本.jpg

黄龙滩水文站自记台、观测道和倾斜式滑轨(应用ADCP)(2015年5月摄)

难忘岁月

2021年8月下旬,汉江上游普降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受强降雨影响,汉江上游干流及恒河、月河、金钱河等部分支流出现明显涨水过程。8月26日至30日,黄龙滩水文站上游十堰市竹溪县鄂坪水电站持续开展泄洪。根据预报,堵河流域将迎来新一轮强降水过程。

面对黄龙滩水文站出现的较大洪水过程,黄龙滩水文站干部职工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安装仪器、缆道测流、维护设备、观测水位……成功收集到了高洪水文资料,为防汛指挥部门科学研判水情、精准决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成功转移4个乡镇15个村的群众共5400余人。


责任编辑:钟兮
关闭